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8版:健康

乍暖还寒时节
这类患者增多两三成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姜乐临 陈谦谦

  莫道春来早,需防春寒袭。眼下,气温忽高忽低,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记者从温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了解到,这些天,到该院就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比平时增长两到三成。

  该院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姜文兵告诉记者,每年这段时间,都是急性心梗、冠心病、中风等疾病高发期,心脑血管患者必须加强预防。务必注意控制血压,尤其是要把清晨的血压控制好。

  心血管对气温变化最为敏感,气温骤然升高或降低,都会使血管调节不稳定,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一年有两次高峰期,分别是冬春季和秋冬季,都是在季节更换、冷热交替的时候。这两个时期,交感神经受到寒冷刺激,使人体血管急剧收缩,温度升高血管又会舒张,忽冷忽热的气温导致血管反复收缩与膨胀,从而加重心血管负荷和血压的不稳定性,容易出现冠心病、高血压,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因此,心脑系统功能较为脆弱的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非常容易发生心脑血管危重症。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当心脏动脉壁内出现粥样硬化斑块后,血管内壁变毛糙,动脉壁逐渐变厚变脆,血管腔变得狭窄,使得血流不畅而引发的心脏疾病。血管供血不足,会导致周围心肌出现缺血、缺氧,轻度短暂缺血会诱发心绞痛,严重的可造成心肌坏死,甚至猝死。

  姜文兵提醒,春季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引起重视。

  经常性出现心慌、气短、胸闷不适症状,胸闷时偶尔还会出现刺痛感;夜间睡觉时,会出现胸闷难受,难以平卧;当情绪激动时会出现心跳加快,胸部有明显的不适感;走路时间稍长或速度快时,会出现胸闷、气喘、心跳加快。当频繁出现以上症状,需留意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如何应对春季波动的气温?早晚温差大,容易导致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要做好保暖措施。适度运动,能帮助人体保持血管弹性。建议大家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健走等,延缓血管老化。

  肥胖会诱发多种慢性病,适度减肥,能够减少“三高”发病率。建议日常保持饮食规律,保持正常体重,多吃五谷和果蔬,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保持排便通畅。

  长期忧郁、焦虑或神经紧张,容易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建议春季可以通过春游等集体活动来适当放松心情,培养兴趣爱好,保持良好情绪,有利于预防疾病。

  “三高”患者必须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检查,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并做好记录,将其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妥善控制病情。如有身体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浙江老年报 健康 a0008 乍暖还寒时节
这类患者增多两三成
2023-02-21 浙江老年报2023-02-2100010 2 2023年02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