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0版:往事

记忆中的能工巧匠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衣食住行,油盐酱醋茶,是人生活之必需,而酿造者就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工匠。

  民以食为天

  先说小吃这一行当。当年湖州安吉老镇上彭小春师傅开的“春芳”糕团点心店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他的店铺不大,十几平方米,经营的品种却齐全:当早点的,有油滋粑、烧麦;当生日寿礼的,有定做的方糕,上面有个大大红红的寿字,或是粉红色的团子。

  我最喜欢吃的早点是汤圆,一口咬下去,软糯而不粘牙,纯精肉的馅,裹着一口清汤,鲜味无比。尽管镇上还有几家点心店,但生意都不及他的店红火。

  还有赵师傅的“阿兴”馄饨店,亦是生意兴隆,尤其是他的小馄饨,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皮薄如蝉翼,肉馅细如芝麻,外加晶莹透白的虾皮,细如发丝的蛋皮,绿如翠叶的葱花,黑如发丝的紫菜,一碗汤水鲜美无比,将这几款料舒展开来,平铺在宣纸上,简直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国画。

  小小豆腐坊

  在老镇,共有3家豆腐坊。那辰光百姓收入低,除了逢年过节能吃肉改善一下伙食,平常都以蔬菜为主,而豆制品就是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豆制品中的豆腐,更是各家各户每天的当家菜了。

  全镇常住户口2万多人,只有3家店供应,供不应求,即使是买块豆腐也得起早。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每天早晨起床后,我的首要任务是拿个小铝锅,小跑赶到离家百米外的店铺排队买豆腐,一角钱买10块。

  豆腐店开门很早,即使是冬天,而去买豆腐的人去得更早,唯恐买不着。有时透过店门我可以看见店里磨坊内,一头灰驴无休止地转圈拉动着大石磨,另一边石磨嘴淌出细流般的浆液,从槽口中汇入地上盛浆的大桶中。即使在滴水成冰的严冬,灰驴头顶上也会冒出蒸笼般的汗气。然而在它最累的时候,也只是从它嘴里喷出几声“昂昂”的叫声。

  手上绝活

  在日用品制作方面,老镇上亦是能人济济。“订秤阿毛”张师傅的店铺“一秤准”位于上街一家酱油店的弄堂口。

  张师傅修秤,常用手摇拉线支钻,一根细绳带着钻头,上下转动在秤竿上“吱啊吱”打眼,然后用细锡丝钉入眼中,再用一把刀将秤眼外部锡丝齐头割断,而后用刀背将嵌入的锡丝敲打严实。待这杆秤上所有落秤星处,如同此般全部补齐后,再用细砂纸通擦几道,消除毛疵,最后用秤油淡淡罩一罩,此刻,一支乌黑铮亮的秤竿,就修旧如新了。

  在顾客取走前,他还习惯性用标准量块一一校验,认准称量无误后,才让顾客取走。据上辈人讲:张师傅店里出来的秤,无论是新制还是修复的,从未发生过缺斤少两的纠纷。所以方圆五六十里,无人不晓——老镇上有“订秤阿毛”张师傅。

  “灯笼妈妈”

  对儿时的我们来说,最有趣味而轻松的小店,恐怕还是我家隔壁的“万鑫”灯笼店了。

  灯笼店的男店主我已记不清,而对女店主倒是记忆深刻,我们一帮小孩叫她“灯笼妈妈”。她个头不高,圆脸孔,脸上还略有雀斑,说话语气很慢,对我们和蔼可亲,她在店里专司糊纸,灯笼的骨架由她男人制作,那是用韧性较好的小竹篾签绑扎的,灯笼造型各式各样。

  到了年关,各类观赏灯纷纷亮相,灯笼的造型以各类动物为主,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糊灯笼的纸亦颜色多彩纷呈,一般以配动物而取色,或火红或橙黄或黑亮。

  每年春节是灯笼店一年中生意最为红火的时候,他们夫妇俩往往每个夜晚要赶制灯笼,一直忙到元宵节为止。只可惜,他们当时并无子女能帮忙打个下手,老两口勤劳一生、技艺断传。 卢炳根


浙江老年报 往事 a0010 记忆中的能工巧匠 2017-08-29 浙江老年报2017-08-2900006;13046117;浙江老年报2017-08-2900007;浙江老年报2017-08-2900008;浙江老年报2017-08-2900009;浙江老年报2017-08-2900010 2 2017年08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