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失声”两年 真相令人意外
这种疾病通常与心理密切相关
本报讯(通讯员 李文芳)“谢谢医生,还我原来的声音。”不久前,来复诊的李女士对盖寅哲说。
两年前,48岁的李女士在接受甲状腺手术后,突然发现原本清晰响亮的嗓音变得嘶哑无力,连日常交流都异常困难。李女士辗转省内多家医院求医。每次进行喉镜检查,医生都告诉她双侧声带活动正常,声音应该会好转。但两年过去了,问题没有改善,也未能找到明确病因。就在几乎要放弃希望时,她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嗓音门诊。盖寅哲医生结合频闪喉镜和嗓音学分析,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术后癔症性发声困难。
癔症性发声困难,也称功能性失声或精神性失声症,是功能性发声障碍。它意味着患者在说话或唱歌时出现发音困难或嗓音异常,但检查却发现喉部及发声器官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或者器质性改变与发音异常程度不相符。这种疾病通常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许多患者在受到明显的精神心理刺激或情绪剧烈波动后突然发病。这些刺激可能包括惊恐、焦虑、气愤、悲伤、抑郁、紧张或委屈等强烈情感。吵架、受到惊吓、亲人去世等重大生活事件都可能成为诱因。少数患者可能在睡眠醒来后或重病后出现。它在女性中更为多见。
癔症性失声的典型表现是突然失声,无法正常说话,甚至只能发出微弱的耳语声或没有声音,只剩下口型。然而,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患者在咳嗽、哭泣或大笑时,声音却可能是正常的。
对于这种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功能性障碍,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暗示疗法。通过与医生建立信任,了解疾病本质,有助于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嗓音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专业的训练师指导,患者学习正确的呼吸和发声方式,放松喉部及颈部肌肉,纠正错误的发声习惯。
此外,还可以结合推拿按摩、针灸疗法,或针对伴随的焦虑、抑郁情绪使用药物治疗。重要的是,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通过3周系统的治疗和精心护理,李女士成功找回声音,也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