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命”,靠谱吗?
专家揭秘:本质是心理测试
本报讯(记者 吴越)“腰部有块浅色胎记都被DeepSeek算出来,它还说我未来老公在西南方工作……”近日,马晓宇(化名)翻开“AI算命”结果的截图,向记者介绍。
在社交平台上,记者看到大量“算命”分析帖,一些热门视频的点赞、评论、转发量多达数十万人次。
心理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硕士生导师李瑜认为,“AI算命”基于采集到的数据得到“心理画像”。用户提供信息越丰富、越真实,“心理画像”就越丰满、越接近真实“命运”。
此外,经过训练的AI大模型产品精通“模糊的艺术”,能够输出看似个性化、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内容。李瑜表示,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种典型的认知偏差行为,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巴纳姆效应”。
“系统通过个性化叙事生成技术,将统计结论转化为有文学张力的‘人生剧本’,使模糊描述产生高度共鸣,强化巴纳姆效应。”李瑜说,这会引发用户共情,感觉到被摸准以往人生节点和家庭痛点。有研究显示,即使模型准确率仅65%,通过概率模糊化表达,用户感知确定性仍达82%。
在李瑜看来,“AI算命”本质上是一个心理测试过程。与传统心理测试相比,它能采集到更丰富、及时、动态的信息,实现信息增益最大化。此外,还可对测试结果实时校准。研究显示,12轮AI对话达到的心理测量精度,相当于200题的心理量表。
也有人认为,虽然半信半疑,但“AI算命”提供巨大情绪价值。李瑜建议,用户应理性看待“AI算命”结果,以此为契机,开始自我觉察和反思,也可不断自我成长,突破现状,朝着更健康的生活前进。但若过于相信“AI算命”结果,将不幸和痛苦归责于外在,就会进入到自证不幸的悲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