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过缓过速 重点关注“ST-T”
本报讯(记者 林乐雨)近日,装上心脏起搏器后,70岁的刘大伯心率终于恢复到正常范围,头昏症状也得到极大缓解。最近两个月,刘大伯时常出现头昏、眼前发黑的症状,体检心电图检查提示存在窦性心动过缓。随后,老人到医院做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平均心率仅有48次/分钟,被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电图是常规体检项目之一,通过仪器把心脏周期内部电活动转换成波形图呈现在图纸上,是临床上诊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最快捷便利的方法之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林建伟表示,心电图波段解析专业且复杂,大家可从诊断名词了解相应健康风险。
正常心律被称为“窦性心律”。当心电图报告单上只出现“窦性心律”,且数值处于正常范围(60-100次/分钟)时,说明检查当时心脏处于健康的心律状态。
数值低于60次/分钟被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能会出现胸闷、心慌、头晕眼花,甚至晕倒、意识丧失。老年朋友体检时,若数值维持在50-60次/分钟,且平时没有其它症状,则无需过于担心,日常随访即可。若低于50次/分钟,应尽快就医,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严重者要及时安装心脏起搏器。
若超过100次/分钟,则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原因包括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出血、休克、疼痛、缺氧、心肌炎、风湿热、心力衰竭等,也可见于正常人的运动、情绪激动、饱餐、饮浓茶、喝咖啡、吸烟、饮酒等行为之后。一些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素、阿托品、山莨菪碱等也可致“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可能加重老年人基础疾病,当日常心率处于100-150次/分钟时,要及时调整药物,控制心跳;若超过150次/分钟,应及时就医。
除了窦性心律,如报告上出现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早搏等,也应及时就医。同时,老年人要重点关注报告单上是否出现“ST-T”改变相关表述。“ST段”和“T波”变化,可能表明心肌缺血或心肌病变。若平时有胸闷、胸痛等症状,要进一步检查是否患有冠心病。
医生提醒,65岁以上老年人应每年至少做一次心电图检查。若出现胸闷、胸痛、心慌、头晕眼花等症状,要及时开展心电图检查。检查前先安静休息3-5分钟,防止因运动或激动导致心跳过快,影响结果;检查时取平卧位,全身肌肉放松,保持平稳呼吸;若正在服用洋地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有起搏器植入病史者,及时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