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银尚

独具匠心
守望天姥文化

  独具匠心

  守望天姥文化

  通讯员 王娟敏 高赛莎

  本报记者 罗瑞斌

  游览过浙东名山天姥山的人,无一不被大山的气势所折服。天姥山经过历朝历代的洗礼,自然形成一份沉甸甸的文化。

  绍兴市新昌县退休干部徐跃龙正是“天姥山文化”的守望者,他注重挖掘新昌本地文化,从大量史料里梳理、建构出新昌传统文化体系,提出“天姥山文化”概念,推动新昌地方文史研究从零散走向系统。

  徐跃龙的家人都在杭州,本来他也打算退休后就到杭州过含饴弄孙的生活。可是,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使命让他留了下来。“天姥山是新昌最有名望的一座家山,我们要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徐跃龙说。

  “耐得住寂寞,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新昌地方文史内容很丰富,但是徐跃龙发现前人的研究比较零散,缺少系统性和整合性。于是他孜孜以求,从中国历代地理总志角度考证了天姥山的来龙去脉,花大量时间考证历代地理总志对天姥山的记载,将有关天姥山的最早文献记载,向前推进了600年即1700年前,发掘整理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名山文化。

  埋首于研究传承新昌天姥山文化的《天姥山志》,是徐跃龙与新昌文史界同仁致力完成的一项前无古人的文化工程。2009年,天姥山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他意识到一般名山都有志,而历史上这么有名的天姥山竟然还没有志,就撰写了政协提案,希望县里能组织编写《天姥山志》。此后他担任《天姥山志》的主编,开始了长达10年的组织编撰工作,60万字的《天姥山志》于退休后完成并公开出版。

  “新昌的茶道文化,我也做了重点研究,对我县2000多年来的产茶历史、禅茶文化进行了系统总结。”徐跃龙说,他主编的40多万字的《新昌茶经》也在退休后正式出版了。

  近年来,徐跃龙还担任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副秘书长、新昌研究中心主任,这也让他更加忙碌。他参与编写《天姥山唐诗三百首》《天姥山诗选三百首》等书籍,参与鼓山唐诗之路博物馆的的文案策划,从牌匾、对联、碑廊碑刻内容,到内部展陈等,都有他倾注的心血。


浙江老年报 银尚 a0006 独具匠心
守望天姥文化
2021-02-23 22140166 2 2021年02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