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我们离开延安已40多年了。回首往事,最让人不能忘怀的是:当年妻子从丽水回延安,由于挑的东西太重,竟把扁担压断了。
我原在北京中央地质部航空物探大队工作,1962年底,我作为技术骨干支援西北地质部第三物探大队,与妻子双双调往延安。当时正处于国家困难时期,生活物资短缺,那里由于缺水,庄稼长得稀稀拉拉。年长的汉子、婆姨们说:“这几年农业产量还不如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时好呢。”由于那里条件较差,我俩决定将当时才1岁多的大女儿送回丽水托岳母抚养,我因工作忙脱不开身,只能让妻子一人带着女儿回丽水,也好让她与家乡的亲友过个团聚年。
当妻子返回延安时,亲友们纷纷挤出自己并不充裕的食物送给我们,有腌猪腿、茶油、粽子、年糕、糖点、芋艿、布鞋、鞋垫等等,还有一只木浴盆。这些物品共有52公斤重。妻子当年22岁,这些物品已超过她49公斤的体重了。我父亲把物品装好两麻袋,捆得紧紧的,还给我妻子一条木扁担供一路使用。妻子看着沉甸甸的两麻袋东西,有点不知所措,能带得走吗?可那里面装的不仅是食品、物品,还有浓浓的亲情。她想我长年从事野外地质工作,需要营养品和用品,妈妈腌的猪腿香喷喷的,寄托着对女婿的一片关爱。我多年未回家过年,亲友们送的年货土产一定要让我见到并吃上。几双布鞋、鞋垫是我母亲一针一线做出来的,鞋垫上还绣上古朴美丽的图案,包含了慈母思念远方游子的心意。时下又是物资匮乏年代,妻子狠下决心,再重也要鼓足勇气把它带到延安。
从丽水去延安,路途遥远,当年交通不便,就好比“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一样难。丽水坐汽车到金华,再换到上海的火车,再换乘到西安的火车,到西安换乘去铜川的火车,到铜川换乘去延安的汽车。在金华站妻子挑着超负荷的担子,在天桥前发呆了,上天桥时力不从心,每上一台阶都需使出全身力气,旅客们争先恐后往前挤,但她的脚步越来越沉了。她想,怎么也得坚持过天桥赶上那趟车啊!正当咬牙使劲往前挑时,突然“啪”的一响,扁担断了,她看着两只麻袋重重地落在地上,傻眼了。金华是过路站,火车停靠时间短,她急中生智,就用双手先拖上一只麻袋,移几步,回头再拖另一只麻袋,如此来来回回,她成了最后一个上火车的旅客。到了上海,她灵机一动,不出站,先搞清楚去西安的停靠站台,当车门一开,分两批把麻袋攥上火车。到西安又要过天桥,她先将一部分物品取出捆好,挂在胸身和身后背着,再双手提着一部分。但在人往前挪动时,毕竟份量太重,上一台阶需缓口气,再上一台阶。这时,一同路人见她实在拿不动了,就主动来帮忙搬上车。在那年代,虽然物资非常匮乏,但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的事随处可见。
记得当时我早早到车站迎接,盯着一个个下车的旅客,竟不见我妻的到来,心想是否坐另一班车,急得团团转。突然,后面有人叫“老倪、老倪”,回头细瞧,才发现那个脸上、头上、身上全被黄土淹盖得像“灰头老鼠”似的竟是我的妻子。顿时,我欣喜若狂,差点拥抱了(当时还没这习惯)。当我看到妻子拿的那一大堆行李时,感动得直想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