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仁心,发扬光大
身为医生,此生最大的理想莫过于能解除患者的病痛,大庇天下病人皆欢颜。王振国一直在为此不懈地努力着。在见过太多太多被癌症折磨得痛不欲生的病人后,王振国要求自己,必须在抗癌领域有所作为。“如果治疗肿瘤的手段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大于肿瘤本身的痛苦且不能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命,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我们应该发挥我国特有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去减少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痛苦,并尽力地帮助他们去战胜疾病!”1986年,王振国在通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民办中药抗癌研究所,从此开始了他在药物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的奋斗,至今已有20多年。在这几十年的摸索与创新间,有失败,更有成功;有付出,更有收获。
王振国的经验是:治疗要坚持个性化,临床治疗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疗,既要辨证施治,又要论病而治。由于患者病理分型不同,基础体质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须根据同病不同人、同疗不同效的治疗原则。倡导个性化治疗,对不同患者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通过提高针对性来达到强化治疗和康复效果目的。中西医结合不仅能帮助很多病人解除痛苦,同时也能防治病灶复发、转移;还可以使晚期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甚至有的患者能完全康复,或带病生存十几年。
独辟蹊径,冲击疗法实至名归
冲击疗法,这个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听起来相当新鲜的名词,如今正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受惠。多年来,王振国全身心投入于对癌症的研究,这所有的经历和思路激发了王振国的知识潜力,使他在传统中医药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冲击治疗的理念是指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短期内多途径、大计量冲击给药,增加血液中的药物浓度,提高疗效,且无痛苦。其机理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并吞噬病魔细胞,促使致病组织钙化、液化和致病细胞组织纤维化,阻断转移。”王振国教授认为,早期和中期的癌症患者,能手术就应该手术,术后根据肿瘤病理分型决定是否做放化疗。较敏感的需放化疗,不敏感或体质较差的不宜放化疗。这时可采用中医药治疗。一个中西医治疗的方案,手术前,放化疗中和放化疗后所用的中药种类及其计量,都是有根据和原则的。多年来,已有不计其数的患者接受了冲击疗法,而当初王振国应邀到美国访问并介绍此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时候,美国同行对此并不相信。王振国为他们专门做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令挑剔的外国专家心悦诚服。
人性关爱,“话疗”送去温暖阳光
王振国教授深知,肿瘤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别需要别人多关心、鼓励和帮助。因此对肿瘤患者更要重视药物以外的人性化关爱。“话疗”,正是他治疗患者的另一大法宝。
数年来,王振国亲自为上万名肿瘤患者会诊,面对面地为他们排忧解难。鉴于近年来我国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的情势,王振国还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肿瘤防治科普讲座。他还亲自编写了《肿瘤防治与康复》等科普书籍,先后在各地举办了2000余场报告会。由王振国发起,中国医学基金会、北京振国肿瘤研究中心等联合举办的“全国肿瘤防治‘千百万’工程”启动造福了许多肿瘤患者。王振国因此向中国医学基金会捐款200万元作为肿瘤防治基金,用于全国肿瘤的防治、治疗、普查、宣传和救助活动。爱人者,人恒爱之。
王振国与癌症病人们的故事被拍成电视剧《生命之光》,已由中央电视台播出。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雪飘无声》一书在全国发行,书中真实记录和反映了王振国肿瘤药物研究和临床工作的经验。而对王振国来说,救死扶伤,永无止境。 通讯员 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