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年逾古稀的退休老人,前半辈子是在改革开放前度过的,今天有幸过上幸福的晚年,感到十分满足。我个人亲历过三次迁居,对改革开放深有感触,为此还留下三幅对联。
我原在福建一个县级广播电视部门工作,退休后于1999年投靠女儿迁到杭州定居养老。本人从1955年参加工作到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多年间,一直住在单位安排的一间十来平方的小房里,五、六个职工共用一个厨房,屁股挨屁股,摆不下饭桌,大家只好蹲在走廊里吃饭。那时夫妻俩月工资总共才80多元,维持一家五口人生活,还需供三个子女上学,日子过得相当艰苦。
改革开放之后,过上了好日子。单位另外给我增加了一间房子,两户共用一个厨房,后来又盖了单元套的职工宿舍。1989年,我搬进了三楼一套二室一厅60平方米的套房,高兴极了。在乔迁之日,用红纸写了一幅对联贴在门口:迁新居喜步两重天,操旧业更上一层楼。”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各地都掀起了集资盖房热,我们单位也发动职工参加。1997年春节前夕我第二次迁居,从原来的小套房搬进了100多平方米四室二厅的大套房。那一年年关,很多人都迁居,连日来,喜庆鞭炮声不绝于耳,我想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如今已变成现实,激动地又挥毫写下一幅春联:“广厦大庇天下士,吾庐旧貌变新颜。”
乍得宽敞的新居,心情特别舒畅。可是住上没多久,觉得新的问题又来了。1999年春节,我在北京工作的儿子带着媳妇回老家结婚,大女儿也从杭州远道跋涉回到家里,一家人难得欢聚了一阵,可没几天又各奔东西,空荡荡的房子只剩老两口,觉得特别寂寞难耐,心想:平时享受不到天伦之乐且不谈,如果遇到生病,子女不在身边问题更大,怎么办呢?考虑再三,最后决定离开老家,投靠女儿到杭州定居养老。
1999年底,我通过女儿在杭州武林路长寿桥公交车站附近购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虽然住房小了,但能在环境优美的“天堂”安度晚年真是再好不过的幸事。我想:要不是改革开放,我三个子女哪能都上大学?女儿哪能分配到杭州工作?我又哪能在杭州买得起房安下家呢?2000年春节前夕,我第三次迁入新居时,十分感慨地又写了一幅对联:“人间天堂安新宅,长寿桥畔度晚年。”
这三幅对联就是见证,见证我们这代人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