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要闻
4  
PDF 版
· 让残疾老人“动”起来
·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
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
· 胡锦涛就落实党风廉政建设
责任制作出重要指示
· 30幅照片
记录30年变迁
· 今年征兵对象大幅调整
主体为院校应届毕业生
· 驻外使节任职宣誓向公众开放
· 社区食堂有本“口味档案”
· 著名导演谢晋18日晨辞世
· 两女同胞在韩国旅馆
纵火行凶事件中遇难
· 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
一审被判死缓
· 国务院部署四季度经济工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10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杭州市下城区“百万康复设施”进家庭、入社区
让残疾老人“动”起来
  本报讯 每天吃过晚饭,61岁的吴国柱都会慢慢挪到阳台上,坐到“下肢功率车”上进行功能性恢复锻炼。“我现在能够走路,这个康复器材帮了我不少忙啊!”吴国柱感慨地说。

  8年前,因为高血压引起的脑中风,吴国柱一度语言、行走功能全部丧失,在床上躺了整整3年多。“有一阵子,我连轻生的念头都有了。”他说,“后来,在家人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关怀帮助下,我每天去社区康复站进行锻炼,慢慢地就离不开它们了。对我来说,这样的康复锻炼对我太重要了!”

  在吴国柱每天必去的杭州市大木桥社区康复站里,有价值30多万元的康复器材。这些,都是下城区残疾人联合会在最近3年内逐渐配置的。“就连我家里那台‘下肢功率车’,也是区残联送来的,要4000多元呢。”吴国柱激动地说,“本来我是想自己省吃俭用,慢慢从牙缝里‘抠’出来再买的。”

  从2006年开始,下城区连续5年推出“康复设施进家庭”实事工程。每年,区里都会花费100万元,为残疾人配备康复用品、用具和器材。至今,全区4800多位残疾人,95%以上都享受到了免费的康复服务。

  “在这部分人中,残疾老人又是我们的重点关怀对象,以期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下城区残联副理事长朱琼华表示。

  为了鼓励这些老人“动”起来,近3年来,他们相继为视力残障老人发放盲人收音机、助视器;为肢体残障老人发放拐杖、轮椅;为听力残障老人发放助听器……努力为残疾老人提供各式各样的个性化免费康复服务。

  大木桥社区的滕永乐就从中受益匪浅。老滕原本是位电信工程师,因突发性脑溢血造成全身瘫痪,2年来,他积极投身康复锻炼,至今已能摇摇晃晃走路了。“幸亏有了这些康复器材。每天,我们有10多个人在那里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他说,“康复站还为我们每个人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呢。”

  说起这些康复器材,62岁的王福元也是赞不绝口。王福元是低保户,小时候因为小儿麻痹症造成右腿行动不便。“每逢气候变化,我的腿关节就会很不舒服。”他说,“以前,别说用康复器材了,我连想都没有想过!”3个月前,王福元开始将信将疑去社区康复站锻炼。现在,他每天都要定时去锻炼上1个小时。他说:“我爱上那里了,因为它让我的腿舒服多啦!”

  记者 沈爱群 通讯员 谭光义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要闻 00001 让残疾老人“动”起来 2008-10-22 48256F6C00202568482574E300223D6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