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活到老,学到老”,真能把这句话身体力行的人,还真不多。今年98岁的老年电大学生李善教坚持当了10年的“高龄学生”。
年龄最大的老年电大学生
李善教是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光明村人,高中就读于当时的浙江省第六中学,后来进修了师范,19岁开始被分配到保全、四甲等地的小学教书,曾担任过校长。“以前在学校里,语文、算术都得教,我自己还会英文,教一些感兴趣的学生,不过现在年纪大了,基本上都忘光了。”李善教对教书生涯津津乐道。
后因历史原因,李善教被划为“农民”身份,但他一直边耕作边种花边学习。李善教还帮村里出黑板报、写宣传标语,帮助村民写信、写分家契约,也正因为这样,李善教写得一手好字。
李善教的一位邻居告诉我们:“他的生活基本都能自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能烧饭做菜,被子叠得跟解放军叠的豆腐块一样,角四方。不过,最让人佩服的是,他年纪虽大,思想却很现代,平日里喜欢听听流行音乐,现在还一直坚持上学。”
从不缺课的“模范学生”
1998年,当地开设老年电大教学点。得知这一消息后,李善教第一时间去报了名,当时,88岁的高龄成了电大班里年纪最长的学生。
后来,老年电大教学点多次搬迁,其中一次搬到离家有5公里的地方,但每次上课,无论刮风下雨,李善教都会准时出现在课堂上。“两个星期上一次课,次数也不多,如果遇到下雨天,我就提早出门,拄着拐杖慢慢走。”这一段5公里的路,李善教来回走了4年。
为了看清黑板上的字、听清老师的讲课,李善教总喜欢坐在教室第一排,后来,所有同学都不约而同地把第一排的座位留给他。他从不缺课、认真听讲、勤做笔记,成为全班60多位学生中的“三好”学生。
李善教的儿子告诉我们,每次上完课后,父亲都要把当天上课的内容再温习一遍,平常没事还翻出以前的旧课本看。李善教还告诉同班同学,不要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知识是要长期积累的,要反复研读课本,这样才能胸有成竹,学以致用。
在李善教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排放着50多本教科书和一些笔记本。“一学年的电大,要上4本书的内容,这些书都是开学初发的,有养生、历史,还有一些唐诗宋词。”李善教翻开了课本,我们看到,这些书中的一些重点内容被蓝、红不同颜色的笔作了不同的记号,有划横线、波浪线的,还有被圈出来的。在书架的一角,还放有一个箱子,箱子里珍藏着李善教上老年电大班获得的诸多荣誉:8本“老年电大教学班优秀学员”的荣誉证书、1本老年电大结业证书。
书中自有“养生经”
李善教家门上一副隶书字体的对联十分醒目:桑榆未老夕阳红,松柏长青身骨健。横批“老当益壮”。
李善教一头短短的白发,“八”字型山羊胡子,背有些佝偻,耳有些背,但干起活、走起路来十分麻利。与其他老人不同的是,李善教坚持住在二楼朝阳的房间。他告诉我们,每天爬爬楼梯,也是对身体的一种锻炼。
早在十几年前,李善教曾因被野蜂叮咬生命垂危,一度半身瘫痪,连走路都成问题。有一次,他在书上看到,适当的锻炼能帮助恢复肢体行动能力,于是开始坚持打太极、健步走。果然,几年之后,李善教的身体渐渐地好起来,还能在集市日轻松肩挑百斤花木到离家有5公里之遥的杨府庙去赶集,路上从不间歇,连许多年轻的路人都自叹不如。从此以后,他深信书中自有“养生经”。
“书看得多,知识也就多,总能派上用场;就算用不上,读书本身也是一种修养身心的好习惯。”李善教说,只要坐在他的一方小书桌前,摊开书本,架上老花眼镜,他就觉得特别安静、特别惬意,心里什么都不想,只和书本静静地交流。 陈林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