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女儿早已成家,家里只有我们老两口,十几年前,我和老伴分别从部队和工厂退休,我们心态平衡、精神充实、注重学习,并参与了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老伴严爱珍退休后曾任过十年居民区主任,还担任省、市消费者协会委员、理事,并两届当选为杭州市上城区人大代表。我自己主要参与一些社会公益事业,为了使自己思想不落伍,干好退休后各自的“事业”,我们注重学习,并随时积累资料,做学习的“有心人”。下面是我“学以致用”的几点做法。
向书本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家多年来一直订有报刊、杂志近10份,我们对每天报刊上的主要新闻、重要文章几乎都要过目,未翻阅过的报纸都不肯丢弃,生怕遗漏了重要文章。阅后还以剪报、摘录等方式积累资料,以备应用。电视新闻也是从早新闻到“新闻联播”、“海峡两岸”以及“杭州新闻”,每天都不间断,有时因故不能看七点的新闻联播,到了重播时一定会“补课”,这已成了我多年坚持的“学习制度”。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这些年来我将书、报上看到的典型事例、有意义的照片运用到对青少年的传统教育中去。如台州“寒门农家走出三博一硕”、“诸暨小村农家飞出‘金凤凰’——34岁留美女科学家俞君英研制成功‘万能皮肤’”等事例,宣传学习的重要性,教育青少年只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向社会学。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在那里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退休后,经常参加东坡路社区组织的“话疗”、“时政快车”等活动。我发现退休干部吴国勋讲新闻很认真、专心,选择的内容有导向性、实用性、趣味性,很受老年朋友的欢迎,有人开心地称他为“新闻发言人”。后来我写了篇“东坡路社区有个‘新闻发言人’”的材料,杭州市委副书记叶明批示“这是一个好建议”,并指示市文明办注意了解总结,后被列为全市百条人民好建议并在全市推广。
又如东坡路社区附近有个科普画廊,上面有孝女路、长生路、东坡路、延安路等街、巷名称的来历和历史典故,且图文并茂,我作为一个老杭州对此都了解很少,何况外地游客,我想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著名风景旅游城市,中外游客云集,要是能让他们在饱赏秀美西湖自然风光之后,再能了解文化名城厚重的历史底蕴那有多好。于是我写了一份“给杭州的大街小巷打造‘名片’”的建议,时任杭州市长的茅临生很快批示:“建议是有价值和可行的,不仅可以为旅游服务,还可以通过这一方式把文化传下去……制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调查研究、扎实推进的过程。”并指示有关部门抓紧落实。如今一块块精美的路碑,似一个个传承历史文脉的无声“讲解员”,也成了文化名城的一个个“闪光点”。
向朋友学。人们常说朋友是金,朋友是财富,我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与智者同行,必得智慧”。退休后我先后参加了浙江省老年大学政治理论研究会、省市新闻工作者社会监督员队伍,以及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宣讲团、军安办讲师团,还参加环保志愿者、护绿使者等社会工作。由于参加上述社会活动,结识的朋友更多了。朋友,使我开拓了视野;朋友,使我增长了知识;朋友,让我受益匪浅。2004年春,在南京工作的战友蒋德群同志来杭州旅游,早年他曾在杭州南山路上的某军事机关工作过,我陪他到刚整修一新的西湖南线游玩,这个他曾经十分熟悉的地方,整修后让他几乎认不出来了。他对杭州园林建设的大手笔赞赏有加,但令两人有点遗憾的是“柳浪闻莺”似有些名不符实。我的战友突然提出西湖能否建个“鸟岛”?他快捷的思路、敏锐的眼光让我顿觉开窍,我立即表示赞同。于是两人决定向杭州市政府写建议。这个建议很快得到王国平书记、孙忠焕市长的重视和肯定,并指示有关部门抓紧调研提出方案。杨章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