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时节,我和老伴随我校10位离退休的老同志,在茅家埠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我们住在三楼,伫立窗前,远处是层层叠叠的山,近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满目青翠,顿觉气爽神清,全身舒畅。我们每天黎明起床,梳洗完毕,即去茅家埠河埠头散步。有时才走到院子里,就碰见比我们起得早的老同事。他们已从农贸市场买回新鲜的西瓜、黄瓜、西红柿等,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神情。他们还好意地告诉我,这可以补充食堂蔬菜的不足。
这里有山、有水、有树、有花。刚到茅家埠时正值6月中旬,栀子花遍地绽放,微风掠过,香气袭人。偶尔禁不住采上一朵,带回房间,插入杯中,数日之内,余香袅绕。
湖畔路边,点缀着许多供人赏景、休憩的榭台楼阁。凉亭里,一幅又一幅浸润着传统文化的楹联常常吸引着我们的视线。
这幅幅楹联都是书法艺术品,每每看到,我们总掏出小本本,抄录下来,细细品味。
板径是我们最爱走的一条路。它是用12条宽厚而坚固的木板铺就,平整、美观而略有弹性,走在上面特舒服。它没有石头和水泥路被烈日暴晒后散发出的热气。路的两旁树木众多,遮天盖日。走一小段就有一排排木凳供行人休息。这真是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细微处了。雨天更有一种幽深的意境:烟雨朦朦,空气湿润,湖边的蛙鸣,松鼠的跳跃,小彩蝶飞舞,构成了一幅精美的图画。此时,犹如人在画中走,别具风味。走着走着,我也手舞足蹈起来,俨然是个老顽童了。
在这里,对我有一个大大的好处,就是不用自己买菜、烧饭。这样,我便有了充裕的时间可以做点自己想做而平时在家又不大有空做的事。譬如说,练习写毛笔字、学一学画画。我也常写信。有人说,现在还写什么信,打个电话就行了。我不赞成这说法。电话要打,信也是不能不写的。写信与打电话太不一样了。打电话不能代替写信,这正如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看报一样。我爱写信,一个月之内要写好几封信。对我来说,写信是一件乐事。我可以把自己的近况及好心情告知亲朋好友,也会给他(她)们带去愉悦和情谊。信是有形有情之物,而打电话只是一次过。写信特别适合我们老人。在这里,我还可以静心读点书。
茅乡只是杭城品质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在这里度过的日子,让我深感:茅乡是一块宝地,是一座大花园。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老人、孩子以及年轻人,时时得到山水之间阳光、雨露的滋润,受到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熏陶,人人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是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