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省妇联退休干部嵇毓贞的推荐,“三·八”前节夕,记者访问了建德市千鹤村原党支部书记、省妇联副主席(不脱产)苏连珠。
1955年第六十期的《浙江农村工作通讯》上发表了“千鹤农业社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夏收夏种中劳力不足的困难”一文,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上作了长达500余字的批示,从农村劳动力的缺乏,讲到必须发动妇女参加劳动,最后阐述了一个重要论点: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必须很好地发掘。其实也就是让妇女从过去“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从参加劳动开始,走上参政舞台,实现女性的自身价值,发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作用。
毛主席批示时,苏连珠是建德千鹤村的妇女骨干,因为毛主席说了“妇女能顶半边天”,苏连珠就被组织上加以重点培养,成了村支部书记。后又担任过不脱产的省妇联副主席。
她过着平静生活,为往事而自豪
我们要去的千鹤村属于现在的梅城镇。出镇不过十来分钟车程,就是千鹤村。村子靠山沿江,沿公路分布。在路边的小店,打听苏连珠的住处,一位70来岁的老人热情地说:“就在前面,我带你们去。”离开公路弯进去,老人指一处三层的漂亮小楼说:“那就是她的家。”这座贴着白色面砖、红色琉璃瓦的小楼在当地还是蛮醒目的。推开铁门进去,迎接我们的正是苏连珠本人。
老人胖胖的,76岁了,腿脚都还利索。她捧出一脸盆橘子,说是自己种的,很甜,要我们尝尝。老人说现在这房子是老头在的时候一起造的,因为没有分过家,自己一直和大儿子一家住在一起。老人育有二儿二女,现在同住的老大是当教师的,老二当兵后就留在了北京,老三和老四是女儿,一个在县城工作,另一个也在企业工作。孩子们对老人都不错,她的晚年生活可以说是衣食无忧。
我们的到来,打破了老人平静的生活,唤起她对那段遥远历史的回忆。在断断续续的述说中,老人满是皱褶的脸上会时时漾起笑意,看得出她在回味那曾经有过的幸福和自豪。
“女人下田,没米过年。”可事实证明妇女种田不比男人差
1955年,千鹤村刚成立了高级农业社。这个半山区村,以水稻、玉米为主,蕃薯、小麦次之。立夏前,村里的秧苗因肥力不足普遍发黄。原来农业社计划为春耕准备13万公斤土肥,结果只备足了4.5万公斤;另外有80%的春花田没有耕,水利设施没修好,早熟作物未种。检查发现这些问题后,农业社干部制定出半月工作计划,需要1767工,如果光靠男劳力肯定很紧张,到了夏收夏种时会更忙。为了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农业社决定发动妇女。结果,在4天时间里妇女们收割油菜105亩,还为全社50多头猪备好了7天的猪草。
农业社在发动妇女参加劳动时,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贯彻男女一起发动的方针,对妇女着重进行思想发动。社里通过算积土肥的增产账、算妇女翻身账,提高了妇女对参加劳动的认识与信心,有些妇女提出:“天晴了,我们不光光是烧饭、洗碗、饲猪这老三样了。”二是在思想发动的基础上,帮助妇女解决具体问题。社里组织妇女参加劳动,要合理分工,考虑妇女的实际困难;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合理评记工分;解决妇女参加生产的特殊困难,在三个小队中试办托儿所。
以上内容被写成一篇题为“千鹤农业社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夏收夏种中劳力不足的困难”的小型调查报告,发表在1955年第六十期《浙江农村工作通讯》上。毛泽东主席在此文的批示中充分肯定了千鹤农业社的做法,并在批示的最后写下了这样的话:浙江建德县的经验,一切合作社都可以采用。
苏连珠的家是属于那种缺劳力的困难家庭,奶奶和母亲都是小脚女人,根本走不出家门,姐弟四个她是老大,干活的人少,家里就不够吃的。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下田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却没有想到女人参加劳动成了件光荣的事儿。
当时村里有个女子民兵连,都是一些没有出嫁的女孩子。她们在一起放哨值班,热情参加合作社的各种活动。社里号召妇女出门参加劳动,她们是最积极的响应者。苏连珠是民兵连的骨干。姑娘们第一次拿起锄头,农活不会干,就向男人学;庄稼没有肥,妇女们上山割草堆草木灰。到了秋天,妇女们种的玉米丰收了,一个个大玉米都有尺把长。开始妇女们下田时,男人们说:女人下田,没米过年。意思说妇女种田会全家挨饿。可如今事实证明,妇女种田并不比男人差,女人们都开心得不得了。
被确定为农村妇女的代表,她走上领导岗位
有了主席的批示,千鹤村成了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典型。于是在人民公社成立后的岁月里,苏连珠她们也投入了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白天妇女要种高产试验田,晚上要到夜校扫盲,还要学习农业科技知识。26岁那年,苏连珠结婚了,丈夫是同村人。婚后,他们有了4个孩子,那时要参加劳动,还要带孩子,做得很苦。苏连珠说,“你们别看我现在胖,那时我只有80多斤。整天不够吃的,不说吃得好,能有油水就不错了。每天做到天黑,回家还要给孩子们烧饭,家里人都躺下了,我还要在灯下给孩子们做鞋。”
后来女子民兵连的女孩子们都嫁人了,离开了千鹤村。苏连珠因为干活好,村里做她的工作,要发展她入党。1972年,入党不久的苏连珠成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一直干了14年。1976年至1983年,她作为农业战线的代表,担任了不脱产的省妇联副主席,参加每年的妇代会。1986年,她参加全国妇代会与中央领导的合影,至今她仍保存完好。
在她当支部书记时,许多人评价她:不善言谈,却很实干,群众关系很好。她带着村民种试验田,发展集体的畜牧业,家家户户都养起生猪。
1986年,她从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来推行农田承包,全家只有她一人是农业户口,分得6分地。她在地里种上柑橘,又和家人一起养鸡,成为养殖大户。
战胜病魔,重享安乐晚年
1988年,苏连珠被诊断患了癌症,手术后,她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保持乐观的精神。最近她去医院复查,医生告诉她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可以说已基本康复,不会有事了。这让她深感庆幸。现在她虽说没有什么大病,但是眼肌无力,看东西干活有诸多不便。好在老人经历了很多,加之生性达观,日子过得平和宁静。
如今的千鹤村也很宁静。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方益青告诉我们,村里的年轻女人都到开发区或外面打工去了,留在村里的都是四五十岁有家的妇女。村里的经济主要靠茶叶和果木。虽然经济并不富裕,但“两委”班子仍然认真抓好各项工作,去年村里还发展了一名女党员。
本报记者 谢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