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许多老年人把邮票叫“龙头”,这种叫法在农村更为普遍。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杭州上大学,每个月总要给家里去封信,告诉他们我在学校里的学习和身体情况,免得家里人挂念。
一次,我给家里去信,在信封上贴了两张4分邮票。母亲收到信,和往常一样,非常高兴,远在杭州的儿子又来信了。但高兴之余,她又有些惊慌——过去来信总是一个“龙头”,怎么这次会有两个“龙头”?莫非出什么事情了?母亲急着叫人拆开,看信里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看信人接过信,告诉她,这是两张4分邮票,相当于一张8分邮票,不是挂号信。这一解释,母亲总算放下心来,说都怪自己没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