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老板回乡开启“收菜计划”
让留守老人“种”出尊严
韩承乙
昨天6时,杭州市淳安县左口乡官田村村口,村民将一筐筐土豆推到一辆面包车前。车厢里,46岁的邵贤彬过秤、点钱,将现金递到老人手中。
海拔600米的官田村居住着十几户平均年龄75岁的留守老人,100多公里外的杭州是年轻人打拼的方向。邵贤彬的“收菜计划”像一条蜿蜒的山路,连接着深山菜园与城市餐桌,更让老人们感到被需要、有价值。
源于一次偶然发现
邵贤彬是官田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上世纪80年代,村民们凑鸡蛋、送粗粮助他读书的场景,历历在目,“虽然现在还谈不上事业有成,但至少能通过我的方式去反哺他们。”
毕业后在杭州打拼多年,邵贤彬回村时偶然发现:老人们种的蔬菜堆在墙角腐烂。那时,他经营着餐厅,决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收购老人们手中剩余的农产品。为了让老人放心,他在村里办起“收菜计划”签约仪式。
“第一次收了5户人家的菜,塞满后备箱时,李奶奶追着车喊慢点开,我突然明白,这不仅是生意,更是老人们的盼头。”邵贤彬说。
老人给自己买了一身新衣
“我给父亲红包,他总说没必要,但卖25公斤土豆拿到160元时,却笑得像个孩子。”邵贤彬说,老人们真正要的是尊严和价值。
去年,“收菜计划”实施后,官田村农户年均增收7000元,最高一户达3万元。
71岁的杨四娜激动地说:“拿到钱,我到千岛湖买了一套新衣服,衣、裤、鞋全换了。”
不仅自己的餐厅收购,邵贤彬积极推动“收菜计划联盟”。“靠我一辆车不够,得让更多村庄复制这个模式。”
双向奔赴的创新助老方式
“收菜计划”实现“三赢”:老人获稳定收入、城市客人吃到绿色菜、邵贤彬的门店营业额稳步增长。
左口乡宣传委员任佳彩表示,“收菜计划”给村子带来生机和活力,老人通过卖菜获得收入,还能与城里来的年轻人交流,这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需要、被关注,重拾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