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乘凉
炎热的夏天,吃过晚饭,在老家老房子门口,我通过天井仰望星空,望着浩若繁星的夜空,好多年没有乘凉的这种感觉了。凉风中还夹杂着泥土的芬香,我的思绪开始延伸到儿时夏夜乘凉的回忆之中。
儿时炎热的夏天,在忙碌了一天的农活后,夜幕降临,徽派老式四合院老房子窗户少而小,电风扇还没有横空出世,空调更不知是何物。
晚饭后,爷爷、奶奶、父母,还有隔壁邻居都坐到我家后门乘凉,那时夏夜户外乘凉是一种习俗,也是他们进行交流的绝好时机,乡间的淳朴民风也得以形成。凉爽的晚风,使人没有白日烦躁的感觉,热浪似乎被风吹走了,留下的只有精神上的愉悦。
妇女们带着孩子,一遍遍给孩子扇着麦秆扇子,既为孩子送来习习凉风,又为孩子驱赶蚊子。这时,爷爷便在三五米外,选择上风口,点燃了早已备好的一捆晒干的艾草,也不让它燃出火焰来,不时在周边来回烟熏,顿时一股淡淡艾香烟雾缓缓飘来,用来驱赶蚊虫。
似乎人们这样乘凉太过单调,夏虫唧唧,在树丛中弹奏着夜曲,却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清风徐来,花影摇动,木叶沙沙。暑热也在裹挟着花香的夜风中渐渐隐去。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电风扇普及,发展到现在空调普遍,在外乘凉的人很少了,麦秆扇也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生活圈,成为了“古董”。
而今回首,小时候夏夜里的乘凉,渐行渐远,终成心底一段刻骨的乡愁,这份曾经拥有过的乡村情趣已经成为生命中永恒的记忆。 张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