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丰斋从小镇走向世界
从小镇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张文利
一念之差:
弄“拙”成“巧”创美味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位从浙江乌镇做学徒出道的徐氏,在江苏开了家手工糕点铺,取名“泰丰食号”,凭借独特的风味迅速畅销。而“泰丰”二字,更是蕴含着“国泰民丰、美好生活”的美好寓意。
在泰丰斋最出名的,莫过于姑嫂饼。
据传,乌镇曾有一家名叫“天顺”的夫妻糕饼店,为了保住独家经营的生财之道,考虑到姑娘总是要出嫁,媳妇常留家,所以,制饼秘诀只传儿子媳妇、不传姑娘。为此,姑娘心中暗含妒意,有一天偷偷溜进了制作工坊,在粉料里撒了一把盐。谁知歪打正着,这样配制的小酥饼,既香又甜,甜中带咸,还有点椒盐味,十分可口,倍受欢迎。于是老夫妻一改初衷,让姑娘也参加配料制作,将小酥饼的名称改成“姑嫂饼”,宣传这是自家姑嫂二人合力创制而成。
自此,这一制作方法便广为流传,姑嫂饼成了一道独特的传统名点。如今,泰丰斋有姑嫂饼、麻酥糖、定胜糕等20多个系列50余个品种。
《人民日报》:
“一则故事救活了姑嫂饼”
背靠这则市井传说,泰丰斋姑嫂饼成了乌镇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了游子离乡时忘不了的乡愁。
上世纪80年代初,桐乡市文化馆的民间文学作家徐春雷到乌镇采风,在国营乌镇食品厂搜集到了两个老工人谈起的这个传说。徐春雷随即创作成了精彩的民间故事《乌镇姑嫂饼》,发表在浙江《山海经》和上海《采风报》上,姑嫂饼由此闻名长三角。不久《人民日报》以《一则故事救活了姑嫂饼》为题作了报道。
文学巨匠茅盾晚年在与亲属的谈话中,仍能清晰地回忆起童年时品尝过的故乡名点姑嫂饼。
山东胜利油田浙江籍工人王述春从报上看到姑嫂饼的消息后,立即写信给泰丰斋要求邮购两盒。信中说:“我是南方人,老家浙江镇海,能在山东吃到家乡特产,心情与别人不一样……感谢你们发掘了祖国这一古老传统糕点。”
走向世界:
互联网大会指定伴手礼
1999年7月,第五代传人徐立巧大刀阔斧改革,延续“泰丰食号”创业之路,将企业注册字号变更为“泰丰斋”。
这些年,乌镇一步步发展成“世界的小镇”,泰丰斋看准机会,成了乌镇景区第一批入驻的店铺,并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风味和技术,使产品更加符合当下的口味和需求。泰丰斋的茶点制作技艺在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4年起,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永久会址落户乌镇。泰丰斋的姑嫂饼以其“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的特点,吸引众多嘉宾大快朵颐,为这场国际峰会增添别样滋味。徐立巧说:“老祖宗的手艺,没想到能端上国际会议的桌子。”
2023年11月,泰丰斋成为2023(第十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指定嘉宾伴手礼。你和泰丰斋有过哪些难忘故事?欢迎在本报微信号、视频号下留言,100份姑嫂饼等待你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