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银尚

“蝴蝶爷爷”辗转南北
传承千年非遗文化

  本报记者 夏凌 通讯员 郑元亚杰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子温暖地洒在伏案构图的王喜林身上,他正策划一个“大活”——要花1年半的时间制作一幅长2米、宽1米的“三潭印月”蝶翅画,预计这幅蝶翅画将需要3000至5000只蝴蝶。

  什么是蝶翅画?它以天然蝴蝶翅膀为材料,经艺人手工剪切并巧妙拼贴而成,是我国的独有画种,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王氏蝶翅画第三代传承人,王喜林就是这样一位“蝴蝶的复活者”。

  家传手艺 从小苦练功底

  幼年时,王喜林每每看到祖父的蝶翅画会随着角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天然光泽,置于亮处便光彩夺目,王喜林便沉醉其中。在祖父和父亲的教导下,王喜林开始学练操作。

  最初,王喜林并没有接触到蝶翅画的制作技巧,他每天勤练画画、雕刻等基本功,学习有关蝴蝶的科普知识。参加工作后,只要有空,他便一头扎进缤纷的“蝴蝶世界”。2005年,王喜林开始珍藏蝴蝶标本,3年里通过采购、捕捉等方式,收集300余种蝴蝶。

  2008年,蝶翅画入选抚顺市市级非遗项目。同年,王喜林退休,有了大把的时光,全身心投入至这门祖传手艺的传承之中。

  一锐一钝 运刀如有神

  王喜林学的是祖父开创的“王氏刀工技艺”,以刀代剪,作起画来更加灵活自如。王氏刀工技艺的精髓在于执刀需静气,运刀如有神。王喜林作画用两枚单页刀片,一锐一钝。

  从一张白纸到熠熠生辉的蝶翅画,王喜林将全过程分为3个阶段18步。从题材选择、构图画图,到采购蝴蝶,制作蝶翅画,再到后期干燥处理。每一步都极考究耐心与细致。

  一幅蝶翅画需要成千上百只蝴蝶,从哪里来?在辽宁省新宾县南杂木镇有一家蝴蝶养殖基地,他们在制作蝴蝶标本时需要完整的外形,达不到标准的自然死亡蝴蝶便由王喜林收购了去做蝶翅画,这也是将蝴蝶短暂绚烂的一生永久的保存的一种方式。

  南北辗转 一圆“双传”心愿

  2011年,王喜林随女儿来到杭州钱塘区白杨街道伊萨卡社区生活,致力于科普传播及非遗传承的他,12年来辗转南北,做了十几年的老侯鸟。

  2016年,他自费8万余元建起抚顺满族民间蛾蝶博物馆万新分馆,馆内有蝴蝶标本、蝶翅画作品150余幅。回忆创馆之艰,王喜林说,他经过10年的潜心修炼,才凑齐了充足的作品。

  在杭州与女儿、外孙生活期间,王喜林欣喜地发现,两人都对蝶翅画有着浓厚兴趣。“家族的第四代传人已经有了。如果有需要,我也可以将这门老手艺由家传面向社会。”王喜林说。

  他频繁走进社区、学校,开展讲座,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大家亲热称他为“蝴蝶爷爷”。20余年来,王喜林每年都在笔记本上更新“年度计划”。他计划着,要举办一场公益个人展览并成立“双传蝴蝶艺术馆”,让蝶翅画永远流传。


浙江老年报 银尚 a0005 “蝴蝶爷爷”辗转南北
传承千年非遗文化
2023-11-07 浙江老年报2023-11-0700006 2 2023年11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