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汗水浇筑城市“骨骼”
他以毕生所学回报家乡
本报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谢冰清 倪铭娴
“漩门湾,鬼门关,如碰漩涡泪斑斑。”对上个世纪70年代的玉环漩门港内外湾,77岁的原玉环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程师刘时金仍记忆犹新。近日,他用文字写下当年建设漩门大坝的亲身经历。
拼搏岁月在漩门
在玉环漩门大坝建成之前,玉环人民想要去往对岸只能通过渡船这一种方式。
堵海造坝势在必行。1975年9月25日,刘时金被组织选派到玉环县漩门港工程指挥部,参加工程建设。
“当时,我们就住在漩门港南岸农户家里开展工作,没有办公用房,没有电话,常常蹲在床边画图理账。如要请示工作、领个笔记本等,就要翻山越岭,乘着渡轮到指挥部去办理。”回忆当年,刘时金满是感概。
为了赶在1977年国庆节通车,刘时金组织同志连续4个月轮班工作,通宵施工,疲劳了就靠在工地墙边睡觉。1977年9月10日,大坝和路基终于顺利完工。从此,玉环孤悬于海成为历史。
同年10月1日,漩门北坝头举行通车仪式。刘时金站在人群当中,激情澎湃。这样的感受在2022年9月撤坝建桥那一刻,他又重新体验了一遍。
随着玉环月环桥的建成通车,历经45年的漩门大坝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2022年9月22日,玉环市举行漩门湾水系贯通暨撤坝启动仪式。
“撤掉大坝是玉环发展必然之举,但却令人无比怀念。”刘时金说。
用毕生所学回报家乡
“里黄引水工程、渔港工程、客运码头、交通隧道、鹰东环海公路,这几个民生工程建设,我都参与过。”2007年,刘时金参与玉环鹰东环海公路的技术指导,当时,他已退休,依然奋战在工程一线。
刘时金说,海岸工程和陆地施工最根本的区别是要在海洋动态环境中进行。冬天寒风刺骨,为了抢在冬夜潮汐涨落较为平稳时完成,施工团队迅速立模板、堆沙包。刘时金连续跟踪3个通宵,在2008年元旦太阳升起时,终于将数百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成功。同年4月27日,鹰东环海工路顺利通车,
“太阳跃出海平面的那一刻,我们心潮澎湃。”回忆往事,刘时金仿佛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玉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也会继续开动脑筋,让项目更接地气,更适应群众的需求。”如今,刘时金依然关注着潮汐的涨落、家乡的变化,他志愿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回报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