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意外离世
79岁母亲欲取存款被拒
几个月前,儿子意外离世,留下了40余万元的存款,唯一法定继承人母亲去取儿子存款时,却被银行拒绝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母亲欲取存款 遭银行拒绝
今年79岁的赵某,几个月前,刚刚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她的儿子孙某溺水身亡,走得突然,未留下任何遗嘱。
孙某在银行有40多万元存款,目前赵某又没任何收入,希望能用儿子留下的存款继续生活,但银行因无法辨别赵某是否是孙某唯一法定继承人,拒绝了赵某的取款请求。
赵某多次索要存款未果,就将银行诉至法院。
哈尔滨市阿城区法院主审法官周晓黎介绍:“这是一个岁数挺大的老太太,她儿子在银行里有13笔存单,合计40多万元,银行拒绝让她取这笔钱。银行也是为了保护所有法定继承人,因为银行不能确定原告就是去世儿子的唯一法定继承人。”
公证程序繁琐 法院来帮忙
一般情况下,遇到已故储户亲属来取款,通常银行的做法是让取款人到公证部门公证,或者通过法院判决来诉讼解决。
周晓黎说,她也曾劝原告方走公证程序,但了解到繁杂的证明,难住了已经79岁的原告赵某。原告表示公证处需要提供很多证明,有一些证明是老百姓自己开不出来的,就诉讼到法院了。
工作人员也看了她的一些证据、村委会的一些证据,以及派出所给出的一些证据,这些证据证明死者没有配偶没有子女,他父亲是先于他去世的,工作人员基于这些证据又去做了核实。
经过实地调查走访,法院最终确定赵某是儿子孙某的唯一法定继承人,并判决银行五天内将孙某名下存款支付给原告赵某。
虽然赢了官司,但最终原告赵某还是自愿承担了3725元的案件受理费,也支付了律师费。
如何解决
合法继承遗产相关难题
繁杂的自证程序既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平添了基层法院的工作量。在大数据时代,部门壁垒逐渐打破开放的趋势下,能否安全、便捷地解决群众在合法继承遗产时遇到的难题?是否还有“减证便民”的改进空间?
其实,近年来,原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部委,先后出台多个已故存款人存款查询、提取的相关文件,将提取流程由“公证+银行审核”简化为“银行审核+个人承诺”,免公证提取的限额定为1万元,并允许银行上调至不超过5万元,方便群众办理存款继承。
未来相关部门是否会进一步上调额度?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张红表示,对已故存款人的存款提取程序进行简化,需要在继承便利和保护存款安全之间寻求平衡。但首先应打破更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尤其是促进公安机关的信息共享。在大数据时代,技术上已不存在难题。
张红说:“其实关于身份信息,最权威的肯定是公安机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它那里掌握的是最真实、最准确的信息。有没有可能它们(银行和公安机关)之间形成类似于协作的关系。信息的共享,其实还是可以有一些操作的空间和可能性的。”
据浙江在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