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脑:一次都不用跑了
城市大脑:一次都不用跑了
本报记者 张伟群
12月2日下午,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网格员李娟收到电网数据模型预警后,即刻赶到79岁独居老人孙新宝家查看。
如何让城市更聪明一些,2016年,杭州市率先谋划建设城市大脑,探索运用数字化手段治理城市,越来越多的城市生活“刻入”到这个“大脑”。城市大脑给杭州老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我们找到了这样两个场景。
小小电表守护独居老人
“孙老师,原来你在家啊?那我就放心了。”12月2日下午,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网格员李娟匆匆赶到79岁独居老人孙新宝家,看到刚回家的老人,顿时松了一口气。几分钟前,李娟的钉钉App上收到预警,显示过去一天孙新宝家中用电度数异常,立即赶了过来。“小李啊,我只是去女儿家住了一天,又被你知道啦。”孙新宝笑着说,“你们真是太仔细了。”
工作做到这么仔细,靠的是“独居老人动态关爱场景”。今年6月,湖滨街道将辖区内房屋全部纳入统一地址数据库,并将689位独居老人的地址信息与国家电网数据打通,建立数据模型,计算出每户独居老人的用电正常范围。一旦老人家里某天用电高于正常值的3倍或者低于正常值的1/3,系统就会发出预警,并实时将信息发送到网格员手机上。网格员及时上门查看后,又将处理信息反馈回来,完善电力模型数据,更新老人地址库信息。
“有了这个动态关爱场景,社区养老工作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对老人见面率从一月一次变成24小时随时出现。”湖滨街道工作人员郑欣说,街道有老年人10376人,占总人口的34.85%,而且患病、独居、空巢等困难老人较多。以前,社区工作人员对这些老人每月探望一次,在随机走访中“被动式”发现问题,突发情况不一定能得到及时处理。运用统一地址库和电网模型后,可以实时主动掌握老人信息,老人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上门帮助。
“效率低、不精准的制度化服务,变成高效、精准的人性化服务。”郑欣说,“数据的不断完善,也有助于我们掌握更全面的一手信息,为老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一天都不差 一个都不少
“叮”,正在过80周岁生日的徐奶奶手机上来了一条短信,显示收到了一笔高龄津贴。“我没办过这个手续啊。”徐奶奶以为是诈骗短信,连忙打电话问社区。
徐奶奶住在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华乐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告诉她,这不是诈骗,80周岁以上的杭州老人都有高龄津贴,在西湖区,高龄老人不用自己去办手续,就能在80岁生日当天收到第一笔津贴,而且以后每个月都能收到。
徐奶奶享受到的是三墩镇“民生直达”平台的“补贴秒达”功能。今年6月,三墩镇借助杭州城市大脑“亲清在线”理念,运用民生直达平台,上线了12项涉及困难户、残疾人、老龄人、企退人员和困境儿童等五类人群的民生类政策,80岁老人高龄津贴政策就是其中一项。
高龄津贴是这样到达徐奶奶手里的:系统对公安户籍、养老金发放等信息自动判别,然后生成名单,并匹配银行卡信息,再由社区核对确认,一键发放。全程不需要老人跑腿办手续,老人银行卡内就会准确无误地收到这份“数字寿礼”,以后的每个月也是如此。
“一个都不会少,一天都不会差。”三墩镇一名工作人员说,从人工排查到数据分析,从审核材料到无纸操作,从层层拨付到瞬间兑付,平台通过业务协同、数据协同和资金协同的方式,让政策、服务、资金直达老人。记者从平台了解到,西湖区全区已运用民生直达平台发放高龄津贴,每月有2.5万多名80岁以上老人享受到这项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