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福尔摩斯”医生
把疑难杂症集成“故事”
杭州“福尔摩斯”医生
把疑难杂症集成“故事”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张颖颖
跨界而博采百家,学贵而不尚驳杂。
过了元旦,呼吸科大夫沈凌大夫从业20年整。繁忙工作之余,他喜欢钻研疑难病例,甚至“跨界”到其它科室领域,积累研究。他用了3年时间,将和同事一起经历的48个疑难病例写成一本24万字的科普书《医生为什么会误诊》。前两天,好几位外省读者带着书来杭州找他看病,让他小有成就感。
从外省赶来看病
之前,上海人谭阿姨和安徽人蔡先生都是沈凌的读者,前两天,他们不约而同与沈凌见了面,成了患者。蔡先生足足翻了两遍书,希望能解决无故咳嗽3年的困扰。胸痛了15年的谭阿姨则是在看了沈凌的公众号“呼吸科的故事”里的文章后,慕名而来。谭阿姨看来,这样的奇特看病经历,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至今,沈凌清楚地记得,几年前一个冬天的周末,一位两侧都有大量胸腔积液的52岁男患者被送到他面前。一本厚厚的写满记录的病历本上,多位专家给男子下了“判决书”:限制性心肌病。患者也认命了,他知道,只有心脏移植才有救。
看着这个被疾病折磨的患者,沈凌的心中充满着同情,一个念头在心中生起:凭什么判断就是这个病?有没有可能误诊了?带着这种想法,沈凌再次对患者进行了体格检查。他拿起了听诊器放在他的心脏上,突然有一种不祥之感。哪儿不对呢?沈凌让患者去做胸部CT检查,还陪同他一起去做心脏彩超,后又联系心外科做了手术,术中证实是缩窄性心包炎。事后,患者挺了过来,健康地生活到现在。
医生要能直面误诊
沈凌在杭州一家年门急诊量200多万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呼吸科工作。当他还是一名“小白”医生时,就常常聆听优秀专家的病例讨论。这个过程中,他养成了积累、记录和思考的习惯。
最初,沈凌将自己积累的一些病例放上业内一个论坛,让他没想到的是,被《中国社区医生》杂志连续转载。这下,他有了出书的冲动。“作为医生每天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试,而诊断总是排在第一位的。”沈凌说,从业20年来,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好学精神和好问态度。医生是个积累的职业,很少有人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误诊,想做一个好医生,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诊断和漏诊的病例。于是,《医生为什么会误诊》这本书就问世了。
“我的本意是希望大家了解,每个医生都想为患者看好病,但有时只怪病情太会‘伪装’,这也印证了医学的局限性。”沈凌说,他通过出书鞭策自己,不要做“井底之蛙”,甚至要学会“跨界”,储备更丰富的医学知识以及临床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做疑难杂症的“福尔摩斯”。
新年里,他最希望的是,患者能了解医学的局限,理解包容医生,和医务工作者一起努力战胜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