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0版:焦点

  本报记者 曹漫

  “想做好为老服务工作,要用心用情,要细心又要贴心。”

  把居民当自家人,把老人看成父母辈,这是郑时梅35载为老服务的秘诀。在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总浦桥社区,提起郑时梅,老年朋友们都交口称赞:“阿拉时梅,真好!”

  孝心车轮食堂

  解决行动不便老人就餐

  64岁的郑时梅,退休前是总浦桥社区书记,在此工作了35年。“这里老年人口多,很多工作都是围绕着老年人的需求展开。”

  2004年,郑时梅牵头办起了总浦桥社区日间老人照料中心,2007年推出了“孝心车轮食堂”,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许多空巢老人做一顿饭,经常吃两三天,我看着很心酸。”郑时梅说,这些老人行动不便,又不想多麻烦子女,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

  所谓“孝心车轮食堂”是一辆7座面包车,饭菜装盒,放入保温箱,再由工作人员送餐上门。“有了送餐车和保温箱,最大程度保证饭菜的新鲜和热度,保证老人的营养。”郑时梅说。对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则鼓励他们去老年食堂就餐,也方便和同龄人交流。

  新三宝服务社

  打造为老服务升级版

  除了孝心车轮老年食堂外,郑时梅还创办了镇海区首家社区老年日托中心,并建起“孝德文化园”,将传统的孝道融入社区服务,开展崇孝助老服务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

  郑时梅发挥自己是宁波市和镇海区人大代表的作用,写建议,提议案。终于,2017年10月,总投资约1700万元的新三宝服务社,作为镇海区实事工程应运而生。

  新三宝服务社建筑面积约4138平方米,主楼共有五个楼层,有阅览室、舞蹈室、棋牌室、声乐室、多功能室、休息室等27个特色功能室。

  新三宝服务社副楼楼顶,有一个屋顶花园。木瓜海棠、马尾松、杜鹃、银杏、荷花……200多样盆景整齐有序地摆放着,郁郁葱葱。郑时梅说,这些盆景都是“众筹”而来——由附近居民捐赠。

  “老人在这里可以唱歌跳舞、阅读或做手工,还可以上老年学堂,每周有26门课程,每学期来上课的学员就有千余人。”郑时梅说,这里就是家门口的老年大学。

  孝老“细节控”

  服务更精准

  为保证饭菜健康营养、价位合理,满足老年人需求,招宝山街道对辖区内11000名老年人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老人基本能够承担10元每餐(一荤两素一汤一饭)的食物搭配,最终定为每餐10元。

  郑时梅作为“细节控”,也体现在送餐盒的选择上。“我们的菜有肉、鱼、海鲜和各类素菜,热菜的盒子盖上后里面会有蒸汽,从外面分不清菜的种类,送餐时容易搞错。”郑时梅说,后来买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盒子,红色装肉类,蓝色装海鲜,黄色装其他菜,大大提高了送餐效率。

  “老人开心,我也快乐。”谈及35年的倾心为老,郑时梅如是说。


浙江老年报 焦点 a0010 2019-09-10 浙江老年报2019-09-1000009 2 2019年09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