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珍芳
7200双“敬老鞋”
针针线线都是爱
本报记者 夏凌 通讯员 钱李源
“我见不得没鞋穿的人,因为我尝过受冻的苦。”
“棉鞋奶奶”傅珍芳今年61岁了,出生在衢州常山县大桥乡客弄村。3岁时,遇到意外落下残疾,如今走路仍是一瘸一拐的。
说起做棉鞋送人的初衷,傅珍芳讲了12岁那年冬天的一件往事。那天,傅珍芳跟父亲出门,走在凹凸不平的石子路上,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在地上,鞋子飞出老远。由于没穿袜子,小珍芳的脚上长满了冻疮,好几处都磨破了,痛得坐在地上站不起来。“我见不得没鞋穿的人,因为我尝过受冻的苦。”傅珍芳说。
每天做5双棉鞋
送给需要的人
清晨6点,傅珍芳像往常一样起床,简单洗漱、吃过早饭后,便坐到客厅一角的“棉鞋摊”开始工作:剪裁布料、海绵,踩缝纫机缝合,手工订鞋底……循环往复,要一直忙到晚上9点才结束。
从最早的毛线鞋到海绵夹层棉鞋,再到如今的丝棉夹层棉鞋,10年来,傅珍芳已经亲自制作送出了7200多双棉鞋,被大家尊敬地称为“棉鞋奶奶”。
“早些年大家不理解我,说我非亲非故的,送鞋是不是有企图。”刚开始时,傅珍芳就想把鞋送给身边有需要的人,走在路上遇到本村的孤寡老人,她会主动上前跟对方说:“我给你一双棉鞋穿吧。”遇到村里没人照顾的留守儿童,她也会给孩子量好尺码,然后叫他们过几天来取鞋。傅珍芳说:“其实,我就是觉得这些老人、小孩缺少家人的照顾,蛮可怜的,想帮一下他们。”
做鞋时,傅珍芳总会时不时抬起头来用手轻拍后颈。由于常年低头做鞋,她有很严重的颈椎病,颈部红肿,并已压迫到神经,经常痛得抬不起头,稍一抬头就会头晕、眼花。“趁天气暖和,多赶制几双,因为一到冬天,颈椎一受冷,头痛得要命,就做不成了。”子女们把她拉去医院看病,医生说脖子后面小包需要动手术,傅珍芳一口回绝了:“不行,住院开刀要花费那么多钱,舍不得!而且一开刀,起码一年不能做棉鞋了。”傅珍芳说,以前每天能做10双鞋,现在年纪大了,平均一天只能做5双棉鞋,多做一天,就多5位老人可以穿上。
送鞋进敬老院
花光20万“养老钱”
2011年,傅珍芳有了个计划:“我要给衢州市所有敬老院的每一位老人做一双鞋。”
从那时起,傅珍芳骑着电动车,到常山县各敬老院给老人量尺码,然后回家做鞋。她一家家敬老院地跑,做完一家做下一家。敬老院的老人们捧着软绵绵的棉鞋,抚摩着那细细的针脚,欢喜得不得了。住在东案乡敬老院的80多岁李奶奶说,傅珍芳送来的棉鞋已经穿了6年了。“手工鞋不光穿着舒服,更主要是心里感觉温暖。”李奶奶笑着说。
如今,常山县和开化县的所有敬老院的每位老人,都穿上了傅珍芳做的棉鞋,傅珍芳又开始马不停蹄地为江山市的敬老院老人赶制棉鞋。
做鞋子是需要成本的,平均每一双鞋的材料费是30元,傅珍芳已经花光了积攒多年的20多万元的养老钱。她心里清楚,要做完衢州地区所有敬老院的上万双鞋,还需要几十万元,可能要七八年才能完成。但是她说,只要做了,就要一做到底。
傅珍芳
7200双“敬老鞋”
针针线线都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