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网络环境也需“垃圾分类”
女童章子欣失联案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案件之离奇、情节之复杂,让很多热心网友加入到讨论中来。
然而,章子欣失联后,其家庭却一直置身于网络舆论的水深火热中,包括女童的父母和爷爷奶奶等人。不少网友指责他们没有尽到照顾孩子的义务,似乎这家人怎么做都有不对之处。比如,章父赶回家里安慰父母,就被网友指责“孩子都还没找到你们就回家了”;章子欣的爷爷拿桃子招待客人,就被网友批评“孩子都失踪了,怎么还有心情去采桃子?”……
天下没有不疼孩子的父母,受伤害最严重的莫过于她背后的家庭。这种痛苦不一定就非要家人泪流满面,也不一定需要家人到公众面前去展现出来。面对这种痛苦,任何指责已经没有必要,也毫无意义。我们唯有期盼,法治能让恶行付出代价,时间能成为痛的解药。
发生如此悲剧,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是章家的痛,何尝不是全社会的痛?怀着道德优越感,端着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做事后诸葛亮,不知道这样的人都居心何在?更有甚者,专门利用此事蹭热点赚取流量,还夸赞这事好,完全是丧失了道德底线,没了最基本的做人良知。难以想象,这些网名背后,都是些怎样的嘴脸?
净化网络环境,任重而道远,单靠呼吁往往难以解决实质问题,还是需要制度发挥刚性作用,根据社会影响恶劣程度等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该起案件中,案件成因可能牵涉到幽微复杂的人性。看到网上的各种过激言论,也让人感慨,为什么总有人不负责任地说话?为什么就是要人为制造网络暴力?让每个人为自己发表的言论承担责任,让网络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既需要行动自觉,也期待网络平台承担起监管责任、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才能让阳光真正驱散极少数人内心的幽暗。
浙江新闻客户端评论员 李攀
净化网络环境也需“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