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钱塘善潮”论坛——
揭开杭州善集大成之秘诀
本报记者 曹漫
首届“钱塘善潮”论坛——
揭开杭州善集大成之秘诀
本报记者 曹漫
9月1日,杭州市民政局举行了一场关于讨论“善”的论坛,即杭州市“中华慈善日”宣传活动暨第一届“钱塘善潮”论坛。以《慈善法》正式实施一周年为契机,来自全国慈善界的大咖,深入探讨杭州如何成为“慈善之都”, 进一步推动杭州慈善事业发展。
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文戈在论坛上致辞,并向公羊会会长何军颁发了杭州公益慈善大使聘书。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江宇、杭州市民政局局长何凌超为幸福传承慈善信托、万向信托——中国水源地保护慈善信托颁发了备案证书。
全方位多角度阐释“善”
首届“钱塘善潮”论坛,邀请了几位重量级嘉宾,分别是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阿里巴巴合伙人孙利军、民间公益人邓飞等。他们从自身的经验和经历出发,发表主题演讲。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公益慈善的学界专家,王名参与了《慈善法》的制定,他认为,中国慈善的新趋势将是“大慈善”,即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富人走向穷人、从善款走向善行、从封闭走向开放。“慈善法的施行,将逐渐改变社会组织的生态格局,使公益慈善和社会价值成为社会组织乃至新的国家社会关系的主流价值。”
孙利军则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出发,以阿里巴巴的实践为案例,讲述慈善事业如何商业运作,例如运用慈善基金投资128个公益机构;让支付宝用户线上“种一棵树”,阿里巴巴就去种下一棵真正的树,至今已种下上千万棵树。“我们还要求员工每人每年完成3小时公益志愿服务,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中来。”
“我想找3亩地,准备在杭州做中国第一个公益小镇。因为公益也要集群、规模化,建立中国公益一个新的产品研发中心,孵化出来更多的公益组织。”2014年,邓飞和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落户杭州。对杭州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他和团队也更将关注儿童公益、乡村生态、乡村人力资源小镇、城市儿童公益等和城市社区急救系统。”
他们说“善”城要这样打造
对于,杭州如何成为“慈善之都”,各位嘉宾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浙江省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陈小德:我们要创造好的政策环境,让民间慈善蓬勃发展;让慈善向着专业化发展,形成“人人可慈善,人人做慈善”的善文化;另外在宣传、普及和推广慈善文化上,也要起到引领作用。
@王名:我觉得在杭州看到了未来,杭州在定义良知和善的精神。具体说来,就是把握今天、把握标志性事件,形成凝聚力。比如,运用9月1日、9月5日、9月9日,这些有意义的节点,开展特色丰富活动,闻名于全国甚至世界,让公益从这里开展起来。
@传化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涂猛:中国慈善有3个阶段,最初是官方自上而下,接着有专业的社会组织介入,第三阶段是草根的民间力量,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让草根的力量蓬勃发展,善城才会发扬光大。
@公羊会创始人何军:做慈善跟做企业是一样的,虽然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从曾经的二元制到多元制,时间很短,但可借鉴的案例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企业不要带着坏心思去做慈善,公益组织尽力做好自己的事,而非一味的“等靠要”,政府也应该创造好的环境,允许试错。让“善”成为全民共识,大家都发扬下“杭铁头”精神,做一个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