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遗体的她
在他们眼中是这样的
捐献遗体的她
在他们眼中是这样的
本报记者 苗露
6月14日,杭州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第二天,她的女儿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文字:“妈妈回娘家了,妈妈一生克勤克俭,但对热爱的医学事业、对祖国却是如此得慷慨。妈妈不太锦上添花,更多的是雪中送炭,妈妈一直说尽量不麻烦别人,所以没有任何的悼念仪式。在生命的尽头,妈妈做出了最后的馈赠。”
发这段文字的人叫俞洵,她的母亲叫俞慧,退休前是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的一名高级实验师。文字中提到的“馈赠”,是俞慧早就决定的一件事——捐献遗体。
一生奉献医学
连身体都不愿“浪费”
乍听起来,俞慧的选择似乎有些破天荒。事实上,这个决定是她经过多年深思熟虑产生的。因为早在2000年,老人就已经立下了遗嘱。
“当我患上不治之症时,千万别浪费人力、物力抢救;当我脑死亡时,将我的器官组织给予需要者,留下的骨架等送给母校——浙医大解剖教研室供解剖材料用……”17年前,俞慧在遗嘱中如此写道,但当时这份遗嘱并没有得到女儿的认同。还是俞慧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给女儿做思想工作,最终说服了俞洵,让她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捐献遗体志愿书上签下了名字。
“她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老干部处处长陈波回忆,俞慧的生活态度朴素而认真,遇到问题总想着自己解决,不常向组织提要求或求助。“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年冬天很冷,但是她不舍得开空调,我就建议她去买电暖气或者油汀,却被拒绝了。领导寻思着这样不行,之后我们买了一床羽绒被给她,这件事之后也常常被她提起,说自己非常感动。”
陈波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他的眼中,老人知恩图报的品格一直非常耀眼。俞慧曾经说过,等自己百年后,身体不能“浪费”,希望能为医学事业作点贡献。当时大家不以为然,以为她就是说说,没想到这位倔强的老人真真切切地实践了自己的话。
如老人生前所愿,没有花圈,没有追悼会。那一日,ICU的医护人员在老人的遗体前集体默哀,送别最后一程,也致敬了她最后的选择。
认真仔细严谨
工作中的好老师
研究所里,大家都喜欢尊称前辈为“老师”,浙江省医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元也不例外。在他的记忆里,俞慧对自己和对他们这群同事的态度非常不一样:“俞慧老师办事认真、仔细、严谨,这样的工作态度真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张文元说,俞慧虽然生活节俭,却喜欢和单位的同事分享好吃的。做研究的时候一丝不苟,细致认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说俞慧老师是‘细节控’,只要遇到问题,就会一直深究下去,从不马虎。”
曾与俞慧共事过的原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何浙生,对她的评价也非常高:“俞慧老师工作认真负责,生活艰苦朴素,对人诚恳厚道,拥有对医学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她在我们医科院研究了一辈子医学,非常明白捐献遗体对于医学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对于俞慧的选择,陈波表示非常理解,“咱们医科院是做研究的地方,她在这里工作,自然会受单位严谨治学、潜心研究氛围的影响。多年的耳濡目染,可能成为促使她最终下定决心的一大原因。”
“几十年来力不从心仅做些点滴工作,距国家对我的培养和教育以及人民对我的需要相差甚远。为此,总使我内疚不堪。经过深思决心要求,待我生命一旦结束,我的遗体捐献为医学提供材料,以弥补我有生之年的不足。”在俞慧的遗体捐赠登记表上,这几行朴实的话,或许也印证了陈波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