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往事

请裁缝

  在旧日农家人的生活里,大家添置衣裳行头,除剪了布料上裁缝铺做和极少数人去服装店买成衣外,大多人都有把裁缝请回家制衣的习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就亲历了“请裁缝”的一些事儿,感触尤深。

  请裁缝,是一件不小的事。一家主妇先是筹划好为家里所有成员添置些什么,然后去布店剪来对应的布料。请裁缝干活的天数,少则一两天,多则十几天。被请的裁缝活要好,价格要公道。因为是论天计酬,所以要出手快出活多,最好还会省布料。

  请来的裁缝一般都得自备缝纫机,裁缝大多只带一只包上门,内装竹尺、皮尺、顶针等必备工具。裁缝三餐都吃在主人家,路远的还要留宿。那时物质贫乏,但像裁缝这样的手艺人,用心与否关乎主人家的脸面,所以再省的人家,也会难得奢侈一回。好裁缝会被人抢,被抢者还会因为造势扩大粉丝圈,粉丝一多,也绝不会按次序出牌,裁缝也会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如遇到交情深的老主顾更会让其插档。

  1970年腊月里的一天中午,我家接到阿姨的来信,要我们到上海过春节,既然是有过约定,故非去不可。于是,得给家里每人添一套新装,妈即叫我去请裁缝。请谁?父母认为,离本村最近的狮山杜村的杜方生师傅是不二人选。一是他曾几次在我家做过,二是他不仅在我二叔处学过手艺,还到城市里学过新技术。当然,像他这样的裁缝是很难请得动的,更何况逼近年关,更是裁缝的最忙季。

  当日傍晚,生产队收工时,我特叫母亲一同徒步前往,因为母亲人缘好,面子大。果不其然,刚闻讯踏进方生师傅所在的主人家,便见七八个村妇正把手头做着活的他团团围住,争着在抢他。方生师傅抬起头,一眼看到我妈,忙不迭地笑着打招呼。当我妈道明来由时,他诚恳地说:“我到年三十为止都已安排好了,不过急事急办,我会再想想办法,我会带信来的。”

  当时,我们以为此话纯粹是在应付,急得我母亲连声叹气,连走路都跌跌撞撞,是我扶着她慢慢地回家的。翌日一大早,我便挨着村子去打探,但直到中午还是未果。正当我一筹莫展之时,只见后面走来的一村人递给我一封便信,落款署名是杜方生。我火速拆看:“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先通给你家一天,做不好的衣裳,我夜里带到家里赶出来,只是缝纫机要备好。”看完此信,我欣喜若狂,一阵快跑起来,我要把这一特大好消息在第一时间告诉家人呀!接下来的事情,一切水到渠成,如愿以偿。

  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早已习惯去商店买成衣了,请裁缝也终成典故。但那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有关请裁缝匠的事,随看时间的打磨和情感的浸润,犹如陈年米酒,不断地发酵,以致让自己难于释怀。

  厉守龙

  请裁缝


浙江老年报 往事 a0006 请裁缝 2017-04-04 13025824 2 2017年04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