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化依赖 才能强化自己
弱化依赖 才能强化自己
本报记者 王卓琳 实习生 张海韵
自古以来,中国式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紧紧围绕着“孝道”两字展开。而至今日,老幼之间往往是“互相折磨”:老人希望子孙环绕膝下,但儿女要赚钱养家,无法照顾入微;老人要追寻梦想,儿女也不愿放其自由,一旦出了意外就是“不孝”。这种“折磨”,缘自老年群体的自我的弱化和社会的弱视。
自我的弱化意味着有些老人忙完子辈忙孙辈,把自己的养老生活全盘依托在子女身上,没有自己的志趣或小团体,反而试图保持甚至强化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对儿女的生活方式管束颇多,到头来引得子女对老人的干涉的强烈不满。若不如此,便好像显得老人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而社会的弱视,多体现在对老年群体过度的体贴和理解。老人被当作瓷娃娃一样护着供着,老年人群的社会服务功能被低估后,还被强制性地套上消耗社会资源的社会角色,老人没有了贡献,自然就没有了话语权,被禁锢了自由。子女觉得父母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哪怕父母不愿意,他们也觉得自己的安排是最合理的。
无论老幼,我们都在强调 “老有所为” “老有所用”,但如何才算是“为”和“用”,概念又并不清晰。有人认为,50岁就老了,又有人认为,为什么59岁的人能在岗位上发光发热,61岁的退休人群就是没有价值的劳动力?
每个人的感受如此不同,只缘对何为“老年”的认知千差万别。
我们认为,只要身体素质仍旧良好,老人依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何况工作能力并不是消耗品,它就像是一坛酒,时间越长,味道越香醇。经过几十年的打拼,老人掌握的社会资源远比一般人多,如果轻易地否定他们的社会劳动能力,禁锢他们的自由,那么也是种可怕的资源浪费。
事实上,如果深入我国的老年人群体,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熟的小社会:广场舞团队也需要“领头羊”,需要协调队员纠纷;老年人还会自发组织敬老院志愿义工团队,开展“年轻老人帮助年迈老人”的公益活动。而在欧美,许多老人并不喜欢年轻人为他们让座,替他们提重物,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自身社会能力的否定。
子女最苦恼的就是年少时,父母处处左右他们的人生前程,而子女却在父母垂垂老去时,同样霸道地决定了他们的归途。因此,少一些控制欲,老年人“活久见”,完全有能力对自己的抉择承担责任。
当老年人真正找到了自己发光发热的领域,他们自会减弱对子女、社会的依赖,也会重拾自己的信心,为社会和家庭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版投稿邮箱lnbcqz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