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树下石榴裙
撩尽世间男儿心
石榴树下石榴裙
撩尽世间男儿心
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话我们经常用来表达男性对某位女性的爱慕、倾慕之情。期间,内含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说来,这句话的渊源颇深。自古以来,多少男儿拜倒在姑娘们的石榴裙下。是撩人的石榴裙还是身着石榴裙的姑娘呢?
生育力的象征
石榴因为多籽,很多文化里都把它作为生育力强盛、繁荣的象征。古代男性对于繁衍生息的注重,也嫁接到了石榴这一意象上。
石榴多籽与民间多子多孙的联想构思,通过口头、行为、心理、典籍记载等方式的世代延袭,形成了祈求人丁兴旺、多子多福的民俗文化。并与“枣、栗子”(早立子),“连招花”(连招贵子)等祝愿子孙繁衍的习俗融合,构成了我国社会民俗中独特的生育文化。其产生根源,主要是根深蒂固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思想影响,也与古代生育、生活水平低下,新生儿夭折率较高,人们祈求后代健康平安的心理有很大关系。
当然,除了男性,女性对于石榴的钟情也相当强烈。
南北朝梁元帝萧绎曾作诗“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唐代女子普遍爱穿石榴红服装,因此石榴裙一词逐渐成为女子魅力的象征。上至武则天“不信此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下至青楼名妓“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上至天子,下至才子,均以拜倒在石榴裙下为人生美事。
石榴裙下的臣服
唐宋两代榴花遍地,石榴文化深入人心。文人墨客也留下大量有关石榴的诗词。说到“拜倒在石榴裙下”,大家传得最多的是唐朝的杨玉环。但此话的原意并非对于女子的倾慕,而是臣服。
杨贵妃钟爱石榴,于是唐明皇在华清宫西绣岭、王母祠等地种了不少石榴供她观赏。唐明皇爱看杨贵妃酒后的醉态,因此,常把贵妃灌醉以观赏她那妩媚之态。而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观赏之后,唐明皇常剥石榴喂在杨贵妃口中。
此情此景,朝中大臣很是不满,所以对杨贵妃侧目而视,怨言日生,杨贵妃为此很不高兴。一日,唐明皇邀群臣宴会,请杨贵妃弹曲助兴。杨贵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动听之时,故意弄断了一根弦,导致无法继续弹奏曲子。
唐明皇问是什么原因,杨贵妃趁机说,因为听曲的臣子对她不恭敬,司曲之神为她鸣不平,因此把弦弄断了。唐明皇于是降下旨意:以后无论将相大臣,凡见贵妃均须行跪拜礼,否则格杀不赦。
从此,大臣们见到杨贵妃都诚惶诚恐地拜倒在地。因为杨贵妃平日总喜欢穿绣有石榴花的裙子,所以那些大臣私下都用“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话来开玩笑。
倾倒世间男儿心
发展到现在,拜倒在石榴裙多比喻男子对女子崇拜倾倒之意。
首先,女子身着裙装性感,神秘,有吸引力。裙子容易展现女性腰部的纤细,进而反衬出胸部的挺拔。裙子能让臀部的曲线突出,多数人的视线会停留在那里。裙子最大的魅力在于,她使女性双腿曲线必露无疑。不论是紧身的还是宽摆的还是短裙,随风掀起,给人们无穷的想象力。
此外,裙子还可以使脚踝和脚的形象暴露,那是展示女性走路时娇美姿态的最佳方位。
裙装是飘逸、若隐若现的,其步态可婉约,其形式可张扬,都符合女性的柔美。女性理想的身材是瘦削曼妙的,连衣裙从上到下包裹身体,是最容易体现女性身材。
发展到现代,女性的裙装越来越短。裙底风光与裤装比起来,激发想象的空间不可同日而语。裙子已成为女人吸引力的完美表达。如今,拜倒在石榴裙下是男子对于女子的爱恋。从对生育的重视、崇拜,到对女性的膜拜、臣服,始终不变的是女子的裙摆对于男性的吸引依旧深刻。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