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1版:头版话题

老教师说:

学校要给实践机会

  老教师说:

  学校要给实践机会

  本报记者 王卓琳

  上周三,杭州妈妈小郑替孩子到校值日的新闻(详见本报10月28日头版)一经报道,小记桌上的电话就响个不停。

  原是老杭大俄语教师的罗祖煦,今年80岁。她觉得首先必须厘清概念,“教书育人不光是传授知识,培养劳动习惯,其实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来自海宁市的唐钦英是一名资深的小学老师,她的想法与罗祖煦差不多。

  1972年便开始带一年级的唐钦英,对低龄教育经验颇丰,她说,一年级学生大都不会打扫,得由老师手把手指导。每次一年级学生入学后,唐钦英都会将他们分批带到走廊,先教扫把怎么拿,然后从哪个方向扫,怎么拉桌子,如何倒垃圾。遇到事情较多,时间不够时,她则会请高年级的大孩子,一对一教授。

  “孩子不懂没有关系,从小动作开始教,打好基础。”唐钦英说,她认为,家长替代不是根本解决之道。

  同为退休教师的钱华英,原执教于浙江工商大学。钱华英的三个女儿,大班时就会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再大一些,洗衣做饭不在话下。在她的概念里,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是必须的,所以钱华英认为,妈妈小郑的行为欠妥:“现在的孩子大多娇生惯养。”

  不过钱华英也补充:“还是与中国的教育重成绩而轻实践有关。”

  去年,钱华英去英国,她发现英国的小学教育与中国很不同。英国的小学里,孩子实践机会非常多,义务送报、义务劳作等。到了小学三年级,女生需要学习缝纫机的操作,男生则学习车工。

  “发达国家的孩子操作能力强。换成中国,父母都怕孩子出问题,有危险。”钱华英说。

  不仅是来电,许多读者也来信与我们交流探讨。大家普遍认为,家长值日,不是解决之道。作为家长应当引导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而学校则要给予孩子更多实践的机会。


浙江老年报 头版话题 a0001 学校要给实践机会 2015-11-04 4055572 2 2015年11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