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关注

一个垃圾分类准确率
达到80%以上的小区告诉我们

习惯成自然 分类并不难

  一个垃圾分类准确率

  达到80%以上的小区告诉我们

  习惯成自然 分类并不难

  本报记者 周瑜 通讯员 丁连

  虽然在垃圾分类上,杭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也有不少社区,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出了自己的“诀窍”。

  本报选取了其中一个小区,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引导得当,养成习惯,垃圾分类并不难。

  早上9点多,63岁的倪阿姨拿着她的分拣工具走到绿色垃圾桶旁边,开始将桶里的垃圾袋逐个翻开来检查。“有一片尿不湿放在了里面,待会上门去那户人家了解一下情况,也有可能是大人一时情急丢错了垃圾桶。”

  倪阿姨是杭州江干区闻皇庙社区绿色护卫先锋社团的志愿者。每天的上午9点半、下午1点半两个时间段,倪阿姨都要到社区下面的“三合院”检查垃圾分类的情况。

  “我们就是一群热爱垃圾桶的人”倪阿姨这样形容自己和其他70多位社团成员。从2012年成为志愿者以来,倪阿姨每天都和小区里的每个垃圾桶“亲密接触”,刮风下雨,雷打不动。因此,也见证了闻皇庙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一路发展。

  分类实名制

  源头可查找

  2012年初,闻皇庙社区将下面“三合院”片区中的19号院60户人家列为垃圾分类试验田。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实名制,并通过分类检查和分类抽查奖励等措施落实。如今,已经实行垃圾分类实名制3年多的60户人家,垃圾分类的投放和准确率都超过了90%,而“三合院”小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率和准确率也达到了80%以上。

  所谓的垃圾分类实名制就是在发放给每户的绿色厨余垃圾袋上标注编号,这样一来,投放时就能看到垃圾袋属于哪户人家。垃圾分类志愿者们根据对垃圾桶里的每个垃圾袋的检查结果,发现问题后,直接对照名字,入户上门指导分类。

  “将每个垃圾袋都用记号笔标注编号,光是这一项工作就耗时耗力,但是这一举措,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认真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闻皇庙社区负责这一块的工作人员王九妹告诉记者,19号院采取实名制1年半后,分类工作推广到15号院的108户人家中,在2014年10月,9号院的120户人家被纳入分类大军的队伍。现在,整个闻皇庙社区有1744户人家进入社区的垃圾分类的管理范围。

  新住户外来户 统统手把手

  王九妹介绍,初期,不断宣传垃圾分类的概念,然后开始部分实名制试点,通过上门指导,定期抽查等方式对于分类得当的家庭实行直接奖励。“一开始,我们就站在垃圾桶旁边,实时检查垃圾袋,分类做得好,当场发2块透明皂进行奖励。现在,大家习惯成自然,从每天抽查的结果来看,一个垃圾桶里偶尔会出现几袋‘无主垃圾’,基本都使用厨余垃圾袋装垃圾。”

  “哪怕是‘无主垃圾’,我们也会推测出是哪家的,然后上面进行指导。”倪阿姨说,由于志愿者都是住在同一个院子的老邻居,知根知底,所以居民们对实行垃圾分类不定期抽查和上门指导都非常接受。“各家情况我们都了解,话也容易讲进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形成了整体氛围后,社区将新搬入的住户和外来务工人员也纳入了垃圾分类管理的范畴,进行实地教育和手把手指导,基本做到了全覆盖。


浙江老年报 关注 a0002 习惯成自然 分类并不难 2015-07-13 浙江老年报2015-07-1300005;浙江老年报2015-07-1300006;3944572 2 2015年07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