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手机 不如厕
无手机 不如厕
本报记者 王杭晨
近日,武汉武昌区对300余座公厕排污管道做疏通打捞。疏捞工穿雨衣系安全绳下坑底手动打捞,从武昌火车站一公厕掏出30多部手机,从老式键盘机到智能触屏机一应俱全。对此疏捞工们发起微心愿:“世界那么大,如厕时别看手机。”
美国进行了一项有关智能手机和蹲坑的调查。在1034位受访者中,有8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在蹲坑时使用手机。这些人的平均蹲坑时间高达6分钟,比不使用手机的人多了2倍。其中,使用iPhone的用户平均蹲坑时间为7分钟,而Android系统和黑莓用户则分别为5.4分钟和5分钟(也许是因为黑莓用户大多是企业员工,办事特别有效率)。
在中国,大部分网友的情况是这样的:上厕所不带手机,根本待不了3分钟;带手机,15分钟;有wifi,一小时。他们说:“不让玩手机,那上厕所的时候干嘛呢?”
这种“病”统称为“马桶强迫症”
●方阿姨 62岁 杭州人
带着手机上厕所有各方面的原因。最近几年,我帮女儿带孩子,平时事情比较多,上厕所是我唯一空闲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我就顺便把各种信息看一下。还有一个原因,我年纪也比较大了,上厕所这方面不是很顺畅,肯定要多花一些时间。如果不看看手机,心一急,会更加不顺畅。我觉得看手机能分散我的注意力,有时候觉得对便秘还有一点帮助。
●王阿姨 56岁 杭州人
我平常一直在帮忙带孩子,带孩子肯定要全程“监控”。我想上厕所的时候,孩子要缠着我,只有等他睡觉了,我才有时间去厕所坐一会。我一般会看看各种新闻,然后回一下微信,没一刻钟不会出来。因为现在出去聚会的时间少,主要靠微信上的来往和沟通。我的朋友常常说我回微信慢,我是真没这个时间。
老年人常常是因为带孙辈等各种因素带着手机上厕所,而年轻人则大多是因为“无手机焦虑症”以及“信息饥渴症”,不过在厕所这个特殊的空间里,这些统称为“马桶强迫症”。
中国青年作家郭敬明就曾坦言自己有“马桶强迫症”,上厕所必须看点东西。
“我上厕所的时候,如果忘了带手机或者书,我会把洗发水后面的说明拿来看。”大部分小说、名著,郭敬明都是在厕所里看完的。
打败焦虑的方法是面对
“无手机焦虑症”是由英国研究人员于2008年提出,主要指那些失去手机通信而感到焦躁不安的人群。而现代人“无手机,不如厕”的状态,也可以归结为“无手机焦虑症”。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状态。上厕所的环境并不好,也很无聊,所以需要看一些东西来转移注意力。以前在马桶上看书,现在在马桶上上网,时代在进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杭州心石之桥身心关怀中心负责人赵晓佳说。
手机作为转移注意力的媒介,本身就比较吸引人,久而久之,会养成习惯。一旦养成了习惯,要改变它,都会产生不适应感。赵晓佳认为,要摆脱这种情况,其实并没有特别好的替代法。因为打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想培养一个健康的如厕习惯,那你至少要坚持84天。
上厕所什么都不能干
“常常有人问我,‘上厕所最忌讳干什么?’上厕所什么都忌讳干,什么都不能干!”浙江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郑培奋说。
尽管每天在厕所的停留时间有限,但厕所却是猝死和各种疾病的高发地点。据统计,美国大约有23万多人突发意外死于厕所;我国相声表演大师马季就是因如厕排便用力,导致急性心衰死亡;近日,重庆一位24岁的小伙上厕所玩手机,由于蹲厕太久,加上厕所密闭闷热,最后缺氧晕倒,头部受撞击竟成“植物人”。
这不是耸人听闻,这些“悲剧”给把卫生间当书报间的人敲响警钟。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边上厕所边看手机堪称是如厕的最大禁忌。
郑培奋说,排便是一个从上而下的肠道蠕动,如果注意力集中,就能很好地感受这种蠕动,大便也会非常通畅。但是,如果带手机上厕所,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手机上,从而抑制了排便意识,还会干扰大脑对排便传导神经的指挥,延长排便的时间,使盆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管扩张,易诱发痔疮。
“大家会有这种感觉,你有便意了,但是你突然有事,可能会憋一憋。憋一憋之后,一忙就会将上洗手间这件事忘了。有可能你第二天、第三天都不想上厕所了,人为地引起便秘。” 郑培奋说,“便意”对于不少人来说很珍贵,一旦错过,就可能再努力也排不出了。
对于排便困难的人来说,不要将进卫生间视为无聊或痛苦的事情,企图通过阅读来消磨时间,越是这样做,越会刻意抑制“便意”,导致条件反射消失,从而坐半天马桶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