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人冻疮 防治有方
恼人冻疮 防治有方
记者 唐佳璐 通讯员 徐尤佳 黄虹 胡惠娟/文 马琛 余瑞蛟 王鸿骏/图
一到冬季,很多人的冻疮就准时来报到了。这不,最近几天,记者走访了各家医院,看冻疮的人还挺多的。“前几天还只是有人来开药预防冻疮,这几天杭州的天气一下冷了,来看冻疮的患者就多了很多。”杭州市三医院皮肤科医生陈书悦说。
“10月份就有人长冻疮了,这周我们看了90多个患者了。”杭州市红会医院风湿免疫科主治中医师胡国强介绍。
这天还没冷多久,怎么就有那么多人有冻疮了呢?
湿冷才会生冻疮
说起冻疮真是够恼人的,脸上红红的一块,真是“颜面尽失”啊!如果长在手上,那手指就像萝卜一样,红彤彤的,难看!
除了难看外,冻疮的痛和痒也让人很受不了。天气冷的时候,特别是碰到冷水的时候,就觉得痛。而一旦感到热了,长冻疮的地方就觉得痒痒的,很难受。“有患者形容冻疮的痒,就和许多只虫子在咬一样。”胡国强说。
“冻疮可以说是江浙一带的特有疾病,这和江浙一带处于温热带,冬季气温降到0℃及以下又潮湿有关系。”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陶承军说,如果过几天,天下雪下雨的话,冻疮的患者还要多。
冻疮易发的两个关键要素是:潮湿和寒冷,两者缺一不可。所以,除了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外,洗完手后一定要擦干净哦!
冻疮不是年年长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是不是今年长了冻疮以后,明年一定还会长冻疮呢?
三位医生给出的答案一致:概率会比较大,但保养得好的话,还是可能不会生的。
胡国强介绍,有一位老师,耳朵上每年都会长冻疮,他觉得擦冻疮膏、做好防护工作没有用。在胡国强的一再劝说下,他做了个实验。在一只耳朵上擦了冻疮膏,并做了一定的防护工作,而另一只耳朵什么防护都没做。结果这一年,这位老师做防护的那只耳朵没有长冻疮,而另一只耳朵却像往年一样长了冻疮。
陈书悦介绍,长冻疮是因为寒冷潮湿引起局部小动脉痉挛性收缩所致。患处血流受阻,组织缺氧,以致组织细胞受损,随后小静脉痉挛,导致小动脉、小静脉间的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组织水肿,血液黏度升高,形成紫红色水肿性不规则红斑,并有灼热和瘙痒感,重者出现水泡、溃疡,是冬季常见病之一。简单地说,就是血脉不畅引起的。
冻疮会导致某些后遗症,冻疮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继发顽固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中医上称之为“顽癣”。
这两个疾病
别和冻疮混淆
“有些病人在夏天也会来看冻疮,其实这不是冻疮,而是其他的皮肤疾病。”陈书悦说。他提醒,红斑狼疮、冷球蛋白血症也会出现类似症状。
胡国强介绍,红斑狼疮的红斑相对比较对称,其次遇冷的时候发白,遇热的时候则发红发紫。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雷诺现象”,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也是区分冻疮和红斑狼疮最简单的方法。此外,通过血检和尿检也能区别。
陈书悦介绍,冷球蛋白血症是由于寒冷会使某些人产生冷球蛋白,也会出现类似冻疮的症状。“这种疾病比较难以诊断,所以患者如果出现红斑、皮疹之类的症状,一定要多留一个心眼。”
5个易发部位
3类易发人群
综合几位医生的介绍,冻疮易发的部位是:面部、耳朵、鼻子、手指、脚趾,除脚趾以外,多露在外面。这些部位都是位于末端神经,例如脚趾离心脏最远,很容易血脉不畅。
至于最易得冻疮的人群,几位医生也异口同声地说是:老人、儿童、户外工作者。其中陶承军特别提到,近几年,年轻人生冻疮的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女性是生冻疮的主力军。他分析,年轻人生冻疮主要是因为不运动,而老年人则是因为干活后没有及时把手擦干。从中医上说,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身体内水分较多,所以更容易长冻疮,尤其是肥胖的。
网传偏方不靠谱
防湿保暖是关键
去网上搜搜,有不少治疗冻疮的偏方,比如用晒干的红辣椒烧开水,稍微冷却后把长冻疮的手或脚放进辣椒水中泡;或者用生姜、雪水、冰块搓手,真是五花八门。但是它们有用吗?
医生们解释,像用生姜、雪水、冰块搓手,都是为了促进手部血液流通,加速血液循环,这些方法仅适用于冻疮生成前,起预防作用,并不能真正治疗冻疮。
有些偏方用不好还会起到坏作用,例如用热水泡手。胡国强介绍,长了冻疮后,冻疮的部位较以往神经麻木,很容易低温烫伤。
由此看来,民间偏方不可全信。一旦冻疮发生,最好及时使用专门的冻疮药膏和消肿药膏,并及时上医院进行诊断。
医生推荐
3个预防冻疮秘方
方法一:茄子根煎水 推荐人:陶承军
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中,有描写茄子根的:“茄根是茄科,秋季挖根,除去须根及杂质,切片晒干。性甘凉,有着清热利湿,祛风止咳,收敛止血的作用。外用能治冻疮。”
每次取适量,煎水浸泡会长冻疮的地方。
方法二:温水泡手 推荐人:陈书悦
网上流传最广的辣椒水泡水能防冻疮的方法,陈书悦说有一定的效果,不过对于选择辣椒的种类、辣椒的配比等都是很有讲究的。
如果是预防的话,还不如直接将会长冻疮的部位放入30~40℃的水中。不过,浸泡时间不宜过久。
方法三:搓手操 推荐人:胡国强
第一节:按压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醒脑开窍、疏风清热、祛风解表、宣肺利窍、镇静安神、平肝熄风、疏经活络。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将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第二节:按压劳宫穴。劳宫穴属于阴经当中的手厥阴心包经,位置在手掌,自然握拳第2、3掌骨间。具有开窍醒神、清泻心火、凉血止血的功效。
第三节:反向双手揉搓。两只手都手心向下,一只手的手心和另一只手的手背交错揉搓。
第四节:手心相对双手揉搓。双手手心相对交握,然后两手相互揉搓。
第五节:用手揉搓耳朵外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