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关工委主任陈士达
建“大军” 护“幼苗”
丽水市关工委主任陈士达
建“大军” 护“幼苗”
记者 施宇星 通讯员 艾永方 何朝健
【人物名片:陈士达,1929年10月生,中国共产党员,曾任丽水地区常务副专员,退休后任丽水关工委主任至今,1992年和1998年两次被评为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0年被中关工委评为优秀工作者,丽水市关工委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陈专员平时上班很准时,总能看见他骑辆破旧的自行车赶路,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很会帮助他人……”说起丽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陈士达,熟悉的人都会给予这样的评价。
陈士达原是丽水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退休以后便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如今老陈已84岁高龄,有人劝他该休息了,而老陈却说:“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就要发动更多人参与进来,建好这支队伍的‘十万大军’。就算我不在这个位置上,也要继续关心这件事。”
建好一支队伍
1991年春, 61岁的陈士达从常务副专员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许多单位和企业纷纷向老陈发出邀请,却都被他一一拒绝了。陈士达说:“那时全省都建起了关工委组织,唯独丽水没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比其他任何工作都重要。因此,当地委书记问我愿不愿意把关工委建起来时,我便欣然答应。”
一上任,陈士达就狠抓组织建设。他亲自出马,一个一个地区说动刚退下来有威望的老同志加入,组建起得力的领导班子,同时前往各地取经,学习其他关工委的优举善措。在陈士达的带动下,丽水市9个县、194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关工委,3236个行政村也建立了关工委组织,占总村数的85%。“前几年,丽水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人数已经发展到8万多人,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达到10万,共同帮助国家的下一代。”陈士达如此说着,脸上满是自豪。
做好帮困助学
丽水属经济后发地区,不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考上大学却交不起学费的现象较多,开展帮困助学工作刻不容缓。
“帮困助学工作最大的难点,就是资金筹集,关工委一无钱,二无权,筹钱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为此,陈士达放下“老脸”,亲自跑到各部门、企业单位筹集助学金,相同的话语他不厌其烦地重复。
为了更好地开展帮困助学工作,丽水关工委花大力气搞网络建设。打开丽水关工委官网,右下角“帮困助学”四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轻点后便能看到今年还未结对的学生名单,高考分数、录取学校等信息也一目了然。
陈士达说:“4年前,我们开始着手搭建这个捐助平台,想要借助媒体的力量,让捐献者更为全面地了解学生信息,钱的去处明明白白,给捐助者的感觉也大不一样。仅去年一年,我们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522万元,资助贫困大学新生619人,成效十分显著。”
今年是陈士达担任丽水市关工委主任的第24个年头,84岁的他工作热情依旧高涨,在他的心中早已布好一张发展蓝图。他认为,下一步除了要把“百名老科技专家联百村”、“帮困助学”等品牌项目做好做强之外,更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动员更多的老同志加入到关心下一代队伍中来;二是创新工作载体,创新基层组织体质,打造“一地一品牌”;三是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营造全社会重视“五老”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