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一种人生智慧
□张其成
对于养生来说,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都是物质层面的问题,是形体方面的问题,是关于具体脏器怎么调养的问题,能首先想到的手段也全都是物质化的,比如吃什么、喝什么,首先想从物质层面、形体层面来解决问题。
政府组织专家编写了10条标志来判断健康与否:精力充沛;处事乐观;善于休息;应变能力强;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体重适当;眼睛明亮;牙齿清洁;头发光洁;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有弹性。大家自己对比一下,健康状况是不是令人满意。
在中国,以前国民身体素质差,是因为太饿了;现在国民身体素质差,却是因为太“撑”了,过犹不及。
实际上,大舍才能大得,可人们往往难以做到,一旦做到了,那就是最大的智慧。养生也如此,做事情也如此。所以,人要懂得放下,懂得舍去一些欲望,知道“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有了这个心态,你就知道怎么养生了。
我们的身体健康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主要不是因为生活中物质资料匮乏,而是因为我们与生活物质资料的关系出了问题。“你会吃东西吗?”这个问题其实折射了我们和食物的关系。对今天的养生来说,不在于你吃了什么,而在于你没吃什么。因为今天你想吃什么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相反,让你抵御美食诱惑而不吃什么却是件并不容易的事情。
当我们把眼光往回看,发现中国的古人说养精有“五要”: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古语还说:“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这些人生智慧、经验总结或者生存态度,创立之初有多少“科学性”?尽管如此,依然不影响这些内容成为“智慧”,至今在某些方面依然值得提倡、效仿。人的生命除了物质,应该可以有另一维度;养生遵循科学理性之外,也应该可以关怀人文。
养生是一种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