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b0006版:心理沙龙

拿孩子当“梦想替代品”
会产生心理问题

  拿孩子当“梦想替代品”

  会产生心理问题

  读书的孩子们快要期末考试了,不少带孩子的爷爷奶奶们又开始有些焦虑了。

  现在隔代教育的家庭越来越多了,老人对孩子也有很多期望。然而心理学家认为,拿孩子当实现自己梦想的替代品,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梦想破裂时,就很可能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给梦想找替身是

  “代偿心理”

  有位出生钢琴世家的先生,曾希望自己像先辈那样成绩辉煌,但却只成了一般的钢琴演奏家;他遂把名扬天下的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但是儿子艺术院校毕业后,却进了广告公司,他一再劝儿子回归,但儿子不听,他夜夜难眠,被诊断为伴随焦虑的“抑郁症”。

  长辈让孩子为自己圆梦,这是一种“代偿心理”。

  心理学中的“代偿机制”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追求某种东西而不得时,就不再去追求了,而是试图“重新”设定一个对象来追求,而这个替身是可以追求得到的。

  光宗耀祖是

  “家文化”的核心

  在中国的“家文化”中,“家”的地位和意义超越着个体,在人生中具有“根”的意义,“光宗耀祖”、“一代更比一代强”是代代中国人的内心取向。

  而且,这种“家对个体的超越”,让孩子成了父母生命的延续。家还成了“教育”的单位。

  在这种“家文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父母在进行心理修复时,很自然地会拿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替代品。

  希望破灭后

  会产生焦虑情绪

  为什么希望破灭后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原因是代偿是个过程,当代偿让人的心理暂时得到满足时,最初产生的焦虑情绪得到了平复;但是,当代偿的结果“归零”后,原本的焦虑情绪必然会回归,甚至会更强烈。

  被当作替代品的孩子会怎样呢?如果孩子感到压力,也会以代偿的方式来转移压力,保护自我,如“打游戏”、“早恋”等。但是,如果长辈“代偿”的动力过大,对其管控过严,让其连“代偿”的机会都没有,内心持续处于焦虑状态,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有的还会发生人格障碍。  据《扬子晚报》


浙江老年报 心理沙龙 b0006 拿孩子当“梦想替代品”
会产生心理问题
2013-01-16 浙江老年报2013-01-1600011;浙江老年报2013-01-1600009;2842419 2 2013年01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