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新“24孝”标准引出老话题
新时期如何
弘扬孝文化

  本报讯(记者 楼嘉卉 通讯员 范青云 万佳)为父母建立“关爱卡”、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为父母拍照……这些,都是前些日子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24孝”行动标准的内容(本报8月15日第1版作过报道)。

  最近一段时间,记者在省内不少地方采访时发现,针对新“24孝”标准,大家还是有不少话要说。有人觉得新“24孝”很好,顺应时代变迁,应该大力推广;有人觉得这些标准虽然有心意,但流于形式,较难实现……

  父母:多探望多交流

  我们要求就这么简单

  “说实话,陪父母看一场电影,带父母参观工作的地方,教父母学会上网,这些我女儿都对我做过;但这方面,我对自己父母做得就比较少,就算做了估计他们也接受不了。”55岁的王玉凤上有老下有小,她觉得,平时多与老人沟通、顺着老人的心意就是孝顺。而对于子女,王玉凤则表示,“有空的时候多回来看看就行了。”

  69岁的吕瑞凤说:“我觉得孝顺要分思想上和生活上两个方面。思想上,子女要与父母多交流、多谈心,我们虽然年纪大了,但也想了解孩子们工作、生活的情况。生活上,要多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家居安全。”

  其实,在每一个老人心里,都有自己对“孝”的一份理解,记者整理后发现,最核心的依然“逃”不过六个字——多探望、多交流。

  “现在,孩子们的工作都很忙,我女儿一个月才来看我一次。虽然电话、QQ每天都会联系,但我还是希望她能抽出时间,一个星期来一次。”60岁的金文新如是说。

  几乎每一个老人都对记者说,他们对子女的要求还真没有那么多,只要有惦记着自己的这份心,就是孝顺。

  老龄部门:新“24孝”引导

  大家更关注孝道

  有人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24孝”似乎已经变得不太适合潮流的发展,但是,不管是新“24孝”还是老“24孝”,传统孝道的核心价值都是不变的。省老龄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新“24孝”并不是强制要求实行的规范,更多的是希望能起到一种引导作用,让大家对孝道有更多的关注和思考。“与其说这24条是标准,倒不如说是一面镜子。其深层价值在于背后的行为导向功能,旨在为年轻一代提供指引。父母盼望的未必是子女挣了多少钱,而是看到子女熟悉的身影,期待一声亲切的问候。”

  编辑留言:“孝文化”话题讨论,邀您参与

  孝与孝道,历来是中华民族提倡并推崇的传统美德。新时期,我们到底该如何发展繁荣孝文化?亲爱的读者,看了新“24孝”行动标准,相信您一定有话要说。为此,本报从今天起就这个话题,请您积极参与讨论。我们在电话(0571)85310864的这头等着您;您也可来信来稿,信件请寄杭州体育场路178号浙江老年报新闻部收(邮编:310039),信封上请注明“孝文化讨论”字样。


浙江老年报 要闻 00001 新“24孝”标准引出老话题
新时期如何
弘扬孝文化
2012-08-31 浙江老年报2012-08-3100002;2701578;浙江老年报2012-08-3100007;浙江老年报2012-08-3100008 2 2012年08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