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林蔡百家,日夜摸鱼虾,摸来鱼虾给人家,自吃糠糟豆腐渣。”这是解放前流传在上虞崧厦镇蔡林村的民谚。
解放前蔡林(本庄)是个穷地方,全庄120户人家,90%以上的农户靠种租田摸鱼虾为生,祖祖辈辈过着苦日子。解放后,蔡林的贫苦农(渔)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政治上翻了身,可经济上仍然贫穷。虽然那时党和政府组织农(渔)民参加了互助组、农业生产社,靠着集体力量,农业产量有所提高。可是老式种田靠手提肩挑,全凭力气干活,要想战胜自然灾害、提高农业产量毕竟困难重重。本人在蔡林种过19年田,亲身体会到当老式农民的不幸和痛苦。
1958年下半年,我们用木稻桶打晚稻,队员们为了赶进度吃足了苦头。当时我和一名男队员拼一只稻桶,我将笨重的木桶背下田,然后两人自割自打。由于晚稻脱粒难,我们双手打起了泡,人累得腰酸背痛,起早落夜一天,只打了500斤晚谷,每百斤4个工分,总共只得了20个工分。
改革开放后,生产大队7个生产队,队队添置了拖拉机、潜水泵、脱粒机。用机器种田,车水不用人,耕田不用牛,干农活惬意多了,田地产量也提高了。那一年,我们生产队粮棉获高产,其余6个生产队的粮棉也获得大丰收。实行机器种田,加上政府建造好了上浦闸,百沥河不断流,蔡林的亩产比解放前要增加2至3倍。农业产量的提高,使蔡林绝大多数原来吃统销粮的农户,基本上做到了粮食自给或有余。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的巨变使蔡林今非昔比。2007年,蔡兴、美满、渔业、蔡东4个村合并成蔡林村。蔡林村是杭州湾鱼米之乡,是崧厦镇建设新农村的中心村。村内小桥流水,河道纵横,新房、高楼错落有致,绿树成荫,鸡犬相闻,白发顽童怡然自乐,欢歌笑语满村庄。如今的蔡林犹似一幅田园风景画,是现代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