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代华
由于亲生儿子没有常陪自己聊天,74岁的父亲愤怒之下将儿子告上法庭。日前,江油法院审理此案后认为,老人的要求已超出法律调整范围,故驳回了他的诉讼请求。(4月17日《成都商报》)
这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结局。每每看到老人走上公堂讨要“探望权”、“讨要说话聊天”等与精神赡养有关的新闻,无尽的忧伤便涌上心头:本应是风平浪静的晚年,却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即使是公正的法律,有时也会显示出它过于理智的一面。
法院的一纸判决,结束了老人盼望“公理”的期待。法律是公正的,尽管这种公正对一位老人来说仍然显得有些“冰冷”。李大爷的长子李某,因与父亲的某次通信发生了误会,弄僵了关系,从此很少看望父亲,很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向儿子讨要“陪自己聊天”,这看着是一则笑话,实则反映出老人内心深处无尽的痛苦和无奈。
子女常回家看望父母,和父母说说话、聊聊天,这本是人之常情。法律上虽然没有子女必须要和父母“聊天”这一条款,但这也是子女应尽赡养义务中的应有之意。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让每一位老人安度晚年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个家庭的责任。
一位老人以讨要“陪聊天”的名义起诉儿子,要求他平时和他打电话、谈谈心,这实际上是“亲情赡养”、“精神赡养”的迫切需求。
关爱老人,孝敬父母,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关心老人身体健康和心情愉快,同样是孝顺老人的重要内容。其实抽点时间回家看看,或打个电话向父母问个好聊聊天,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用心完全可以做到。有道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未能及时尽孝而《赋得永久的悔》。欣闻,李某已经表示,今后会经常和父亲聊聊天。但是作为子女和父母经常聊聊天这点起码的要求,非要闹到法庭上“讨要”这地步,实在让人不可思议和心酸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