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晚霞
3  
PDF 版
· 制碘,我们为祖国争光
· 我们的家园
· 五十多年前的一次班级活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1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制碘,我们为祖国争光
  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在部队度过了29个春秋。有人问我,你在部队干的最有意义的是啥事?我就会坦率地告诉他:“制碘,为祖国争光。”

  碘,大家都知道,是医疗中的外用消毒剂,既普通,又常用。可这种极普通的药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却是紧缺货。当时国内还没有一家生产碘的工厂,用碘还得靠国外供给。但当时由于国际形势十分紧张,当时的制碘国日本供应给中国的碘一年不超过20公斤(固体、结晶块,可1:2000的比率化水成液体)。一旦发生战争,后果将不堪设想。为解决缺碘的矛盾,1969年春,我国政府决定由部队出面开办制碘厂。

  我出身好,根子正,当时又是部队野战医院的年轻干部,于是就被部队从江西派往福建办制碘厂,并担任厂长。我带领一名药剂师、两名助理员及100余名工程战士,住进了福建莆田涵江镇海边的一座古庙,接受了制碘这项艰巨的任务。

  有一次,我去军区开会,军区首长给我看周总理关于沿海部队“走自力更生的路,去攻克医学用碘紧缺的难关”的批示文件,使我激动万分,因为我和战友们都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任,而我们所干的又是国内一项新的科技项目,感到十分光荣。然而,在一无厂房、二无设备、三无经验的前提下,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有人开玩笑,说我们是“土八路充当科学家,不识深浅”。好在我们军人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敢于迎着困难上,立志要为祖国争光。

  制碘需要厂房设备,工作千头万绪,于是我们就马不停蹄地工作,不分昼夜地施工。建厂房、添设备、办原料……短短两个月时间,战士们的脸上都瘦上一圈,但看到自己亲手建起来的新厂房和新添的设备,心里就充满了希望。

  碘是海带中提炼的一种成分,制碘从浸泡、沉淀、去皮、过滤、压榨到提炼出成品,先后需经过30多道工序。在当时,由于设备落后、技术不过关,碘在海带中所占比率只有2.5%。,也就是1000公斤海带中只能提炼2.5公斤碘,然而,就是这样一项生产工序,我们查资料,请行家日夜研究。为攻克难关,我们了解到福州大学水产系有位甘姓老教授对此颇有研究,可他是位学术权威,当时正靠边站。为得到这位教授的指导帮助,我们三次登门把他请进工厂,他边为战友们授课,边研究制碘工艺。为使甘教授不受连累,我们还特意为他配制了一套黄军装让他穿上,以军人的身份进出工厂。甘教授的进厂,大大地推动了我们的制碘工作。

  制碘需要硫酸、盐酸、纯碱、烧碱等化工原料,在物资缺紧的年代里,这些东西尤为紧张。当时福州军区予以大力支持,千方百计提供所需物资,做好后盾,为我们制碘提供了极大方便。

  通过共同努力,经过50余次反复试验,历时半年余,一种晶莹透亮的固体碘终于试制成功。我们为祖国争了光,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为了提高碘的产量,我们跑遍了厦门、平潭、舟山、山东等沿海岛屿,取样进行化验调查,结果发现,山东胶东海带含碘量最高,为4%。,且质量最佳,虽然提高比率不大,但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突破,以后我们一律选用山东海带做原料,以提高碘的产量和质量。为降低成本,我们就将制碘过的海带渣,制成海带胶(即褐藻酸纳)供丝绸厂作工业原料,以降低成本。

  1976年,全国制碘会议在福州召开,因为我们厂研制的碘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在这次会议中被推荐为东道主,我被推举到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向到会代表作了经验介绍。

  1977年,我又被列为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的代表去北京参观,并受到了叶剑英元帅的接见。

  陈昌洲 口述 王春富 整理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晚霞 00008 制碘,我们为祖国争光 2009-1-7 48256F6C0020256848257534002B523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