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学苑
3  4  
PDF 版
· 巧手“剪”出快乐来
· 老年瑜伽
训练有法
· 张大千的
《临王叔明夏山隐居图》
· 探索绘画教育新形式
助你更好学花鸟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1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巧手“剪”出快乐来
  这几天,65岁的杭州文教社区退休医生吴斌,正忙着和老伴一起寄送新年贺卡。贺卡上,全都是吴医师的才艺作品:山水画、篆书,更多的则是剪纸。“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要自己制作几百张贺卡,分送给众多朋友们。”吴斌说,“我的快乐退休生活,要让朋友们一起分享。”

  吴医师的快乐,要来自她这辈子的挚爱——剪纸。

  吴斌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古文功底自是不错。2005年,她吟诵起曹操《观沧海》一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沉思间,立马来了灵感,创作了一幅剪纸作品。就是这幅作品,让她获得了杭州市国际剪纸艺术展优秀奖。至今,这幅已装裱好的作品,就悬挂在她家书房墙上。作品中,人物、石头、浪花、海鸥,线条流畅,处处显示出灵动来。“这幅剪纸作品,实际上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这也就是剪纸创作的魅力啊。”吴医师不无自豪地说。

  说起其中的“书”和“画”,那是吴斌退休后才涉足的领域。退休后,吴医师就到省老年大学学起了书法(小篆)和国画,她说:“说到底,我学书法和国画,也是为剪纸创作服务的。有了这两者作基础,就会大大提高剪纸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当然,剪纸,离不开她的一双巧手。从小,吴斌就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心灵手巧。她的老家在兰溪诸葛村。在诸葛村,逢年过节都有剪纸庆喜的传统:祭祀的供品上要放“团花”、走亲戚拎的礼品上要放“红花”、家家大门上也要贴上“元宝”……这些,几乎都是用传统大红纸剪出来的。“上小学前,我的类似剪纸作品就蛮不错的了。”吴斌说,“自此,一直喜欢剪剪弄弄。”工作后,有一次,她所在的医院过节时,红灯笼要用剪纸来表现,经同事推荐,吴医师大胆上场,仅花了5分钟,就将这个灯笼惟妙惟肖地剪了出来,一时技惊四座。

  在她家,吴医师的剪纸作品随意点缀在各个角落。《松鹤延年》、《十二生肖》、《丰收》……有了这些作品,吴医师的家就满溢着生机和乐趣。

  闲时,热爱艺术的吴医师会骑车外出采风,把杭城的一些风景记在心里,而后再创作成剪纸作品。完工不久的《运河晨曲》,就是她的得意之作。该作品表现的是杭州城北拱宸桥的历史变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上世纪70年代以及21世纪的城市景象。“上世纪70年代,我在拱宸桥的一家炼油厂工作。那时,拱宸桥到处是工厂,烟囱直立,每天浓烟滚滚,工人们都是骑着自行车去上班的。前一阵子,我又去了一趟拱宸桥,发现那里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厂和烟囱都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很多人已采用小轿车作为代步工具。”吴斌说,“好的剪纸作品,都是作者自己创作的,而非‘依样画葫芦’,它们表现的是作者对生活的领悟能力和艺术创造力。《运河晨曲》表现的,就是我对城市变迁的感悟。”

  为了剪纸创作,吴斌经常到书店去搜罗线索、寻找灵感。有了这份寻找,她的剪纸作品就表现得丰富多彩,她的生活也就充满了快乐。她说:“剪纸创作,讲究的是一剪刀下去线条的连贯性。每天,虽然我也过得平平淡淡,但将这几十年平淡日子连贯起来,回首间,我也觉得颇为精彩。喏,这无数的剪纸作品,就是佐证。”

  记者 沈爱群 通讯员 王雪球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学苑 00004 巧手“剪”出快乐来 2009-1-7 48256F6C002025684825751D0023447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