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心中,秦始皇的性格似乎只有一面:刚愎暴戾、野蛮冲动、多疑猜忌、冷血无情。《史记》中曾这样评价他:始皇之为人,刚愎自用。兼并天下之后,志得意满,以为自古及今,无人可比。丞相以下诸大臣,都是唯唯承命,一切都决策于上。皇帝喜欢用严刑峻法来杀人立威,天下人于是谨小慎微、明哲保身,不能尽忠竭智。
有一个小故事经常被人提起:始皇帝幸临梁山宫,向山下一望,见丞相李斯车骑太众,甚为不满。太监把此事告诉李斯,李斯惶恐不已。下一次皇帝出行时,李斯大幅度减少随从,皇帝见而大怒,认为一定是有人给李斯传递了消息!于是审问亲从,无人承认,遂把当日在身边服侍的众人全部杀掉。这些记载在人们心中形成了这样一个印象:秦王暴政。
其实,在统一全国后,秦始皇没有像以后的君王刘邦和朱元璋那样大开杀戒,甚至也没有像宋太祖那样玩什么杯酒释兵权的花招。他对那些功臣宿将,继续倚为心腹。秦始皇政治生涯中唯一杀戮的重臣是吕不韦,而吕不韦也是因为太过招摇,不甘大权失落才自取其祸。除此之外,秦始皇对一些重要政治人物比如李斯、王翦、蒙恬等著名将相都善始善终,关系相当融洽亲密。秦始皇与李斯君臣三十年,有始有终,李斯诸女皆嫁给始皇诸子。秦始皇对李斯用人不疑,李斯也鞠躬尽瘁。
秦始皇用人的眼光、胆识和手段都非同寻常。他与人相处时,能屈能伸,有时候表现出相当浓郁的人情味儿。为了争取到尉缭,秦始皇不惜以帝王之尊与之行平等之礼。尉缭对秦始皇的为人屡有微词,始皇帝却是充耳不闻,继续大力笼络他,其用人的胸襟气魄,远远超出一般庸主之上。郑国是敌国奸细,潜入秦国被发现后,秦始皇不但没有诛杀他,反而予以重用,让他主持完成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大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荆轲刺秦王时的助手高渐离在荆轲失手被杀后流亡民间,秦始皇爱惜他的音乐才华,赦免了他的罪,命他为宫廷乐师。
秦始皇用人的最大特点是能放手用将。他将二十万大军交于李信,将六十万大军交于王翦,将三十万大军交于蒙恬,并没有设置各种限制他们权力的障碍,也不干预他们的作战过程。李信年轻气盛,率二十万大军攻楚,为楚所败。秦始皇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而是继续信任他,命他与王贲一起攻燕,让他终于立下了俘虏燕王的功绩。
除了用人的能力之外,秦始皇的自制能力同样突出。他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工作狂,每天不批阅完一百二十斤竹简绝不休息。他自律极严,为人行政处处守法,凡事都依法而决。他坚持有功才能封爵的原则,就连自己的皇子皇孙也不例外,直到临终时,仍然“无诏封诸子”。
然而在统一天下后,在巨大权力的腐蚀下,秦始皇身上的一系列优点就不可避免地转化成缺点。他的自信变成了自大。他“以为自古莫及己”,巡行各地,不断夸耀自己的“圣”与“功”。他喜欢听颂歌,不愿意听批评之词,失去了纳谏的“雅量”。他刚烈的性情变成了骄横跋扈,明察秋毫变成了疑忌苛察,处事果断变成了刚愎自用,重视法制变成了滥施淫威。他以为驱使天下甚易,使民无度,进取之心、功名之心过炽,连续兴大工、举大事,终于劳民无度,超过了百姓所能承受的范围,为秦帝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据《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