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我从杭州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高银巷小学工作,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此开始了教师生涯。
初到学校,领导分配我担任四年级丁班的班主任,兼教语文、数学和体育等课。当时,我只有20岁,缺乏工作经验。由于种种原因,我带的班级纪律很差,有的学生上课坐不住,要离开座位到教室后面去做倒立等游戏;有的学生不安心学习,经常缺课逃学。许多人都称这个班为“乱班”。面对这些情况,我牢记上学时老师关于“教书育人”的教诲,下决心把这个班带好。课余及假日,我放弃休息,经常去学生家庭访问,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我了解到我班里的许多孩子都住在当时的定安路一带,那里都是破屋矮房,杭州人称“贫民窟”,家庭十分贫穷,经济非常困难。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有的甚至要孩子抽出时间,从事家务劳动,弥补家庭收入,使不少孩子不安心学习。于是,我就做家长思想工作,帮助孩子们安排好读书和劳动时间,让孩子们在校安心学习。我除了抓好课堂教学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带领他们开展各种游戏和集体活动,告诉他们上课要遵守纪律,休息时愉快玩耍,课堂纪律逐步好转。有个学生叫许祥林,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忙于生计,家境非常困难,冬天没有棉衣,有的衣服上少好多颗纽扣。我就把自己的棉衣送给他穿,我虽不会做针线活,但买了针线给他缝补纽扣。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们这个“乱班”终于被评为“三好班”。
1958、1959年我连续被评为杭州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区委书记亲自到校报喜,师生代表送我出席市“群英会”。会后发了奖品:一把热水瓶、一只茶杯、一只脸盆。虽然东西不多,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鼓励。当时,每逢“五一”节或国庆节,杭州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游行,市政府三次发给我观礼证,我站在观礼台观看群众游行,这时我心里十分激动,我为我是一名教师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