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是一个永远令人心痛的时刻。唐山大地震,在瞬间夺去了鲜活的生命。那时的我,正在山东临沂读小学。当时整个临沂城也笼罩在地震的阴影下,因为临沂处在“郯庐断裂带”上,是中国的震区之一。
天气晴好的日子,我们搬到室外上课。老师一手扶着挂在树上的小黑板,一手演算习题。在室外上课的感觉很新奇,教室前那排高大的杨树,不断送来徐徐凉风,阳光透过树荫筛下斑驳的影子,投到我们的脸上、身上。有顽皮的同学,拿起玻璃碎片,反射阳光。头顶不时有鸟儿飞过,我们的视线,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老师不得不停下来,维护课堂秩序。那时的我们,还是些懵懂无知的孩子,根本不能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防震知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观察动物的异常举动。比如:鸡乱飞,狗狂叫,蛤蟆上路,蛇过街道……尤其是听到地面发出轰隆隆的声响时,要立即进入防震状态。那时,无论上课还是睡觉,我们都会在桌上放一只倒立的空瓶子,用于预测地震。
家里,父母也开始做防震准备。木床,被架到离门口最近的地方,摞成上下铺。床腿,用竹竿和铁丝固定结实,上层空着,下层睡人。床下,放着水和干粮。
后来,父亲的单位发了油毡、塑料布、草苫子、竹竿、铁丝等抗震物资,全家一起动手,在家里院子的空地上,搭建了人字型的防震棚。防震棚从外面看上去,大概只有一米多高,但人在棚子里是可以直立行走的,因为防震棚是半地下式的,地面挖下去有近半米深。防震棚内除了床铺,就是成桶成桶的饮用水。父亲从市场上买来10多只长方形的塑料桶,白色、细口,灌上水后,将桶盖拧紧,每张床下都放上几桶。隔几天,就将里面的水换一次。
防震持续了很久,冬天的时候,防震棚内滴水成冰。父母带着哥哥搬进了屋内,在腾出的地方,父亲生了一只铁桶型的蜂窝煤炉子,给奶奶和我还有弟弟妹妹们取暖。直到后来防震棚漏雨,我们才搬到屋内。这段时间,前后算起来,大概有2年的时间。想像中的地震,并没有发生,但经历过这场防震的我,脑子里却时刻绷紧了防震这根弦。防震,已成为生活中的习惯。家里的床铺,要靠近衣橱;狭小的卫生间,要清理通畅;枕边,放一只手电筒……
1995年9月20日,临沂发生了5.1级地震,虽有房屋倒塌,人员受伤,但无人死亡。因为防震意识已深入人心,大家采取了及时正确的自我防护,将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