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1883—1967),著名儒学大师,诗人,书法篆刻家。浙江绍兴人。自幼聪颖,能诗善文,青年时先后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留学,通七国文字,研读西方哲学、文学名著。回国时带回德文版马克思的《资本论》。不应聘出任公职,选择西湖清净之地,闭门谢客,潜心读书三十年。
1936年4月,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他求贤若渴,到处物色与延聘有专长的人材。当时杭州被人视为“瑰宝”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邵裴之,竺校长即聘为国学教师;另一个就是马一浮。也许因为竺校长对马一浮的个性早有所闻,准备“三顾茅庐”,先婉转请之。
谁料,此时风云突变。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进袭芦沟桥,抗日战争爆发。11月5日,日军在金山卫登陆。11月浙大开始撤离杭州,搬迁至建德梅城。后又迁至江西泰和。
这时,由于敌机轰炸杭州,马先生也不得不结束宁静的读书生活,开始流亡避难。1937年11月,马一浮由杭州迁桐庐,住迎薰坊十三号,后又迁到离城二十里的阳山坂汤庄,不久,马一浮又从桐庐到了开化。
这时竺校长得到消息,便致电马一浮,聘他为“国学讲座”主讲。马一浮得电便从开化启程,转道江西樟树,于1938年4月3日抵达泰和大原书院。浙大梅光迪、郭斌和、王以中、贺昌群四教授闻讯十分高兴,便设宴为马一浮接风。
马一浮经过三十多年的潜心苦读,在取精用宏的基础上,渐渐理清思路和脉胳,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时他在浙大的讲学,恰如万斛泉涌,春蚕吐丝,字字珠玑,句句精华。他开讲的题目有很多,其中《西方近代科学出于六艺》,他所说的“六艺”即“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这是他比较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我国的儒、道而创立的见解,无异于“空谷足音”。马一浮的讲稿刊为《泰和会语》。后来浙大迁往广西宜山,马一浮也到此按时讲学,讲稿刊为《宜山会语》。他自在浙大讲学以来,一发而不可收拾。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时期,《泰和会语》、《宜山会语》以及后来他在四川复性书院任主讲时刊出的《复性书院讲录》和《尔雅台答问》等著作,成为他哲学思想和儒学文化观的代表性著作。
马一浮在浙大流亡办学途中的讲学,在当时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精研中西,深得义海,妙悟释道,返而求之六经。他的讲学,大义微言,融会贯通而自立体系、独辟康庄。消息传开,他便被应邀赴四川嘉定县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
抗战胜利后,马一浮回杭州寓居,复性书院也便随迁来杭,设在里西湖葛荫山庄(即今镜湖厅)。
马一浮的学术造诣和成就主要在哲学,即心性之学,人们常称之为“新儒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除了“丰富头脑”之外,还应当追求“心灵美好”。他一生立志为学,潜心读书,博览群籍而达到学问渊博,识见卓越,为世所仰,虽不求闻达,却声名远播。周恩来总理说他是“当代理学大师”,梁漱溟说他“千年国粹,一代儒宗”,香港徐复观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之大学者,王阳明之后,当推马先生。”他治学的精神品性和方法,为后世之楷模!
(作者系浙江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