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聚在一起,常有人感叹,要是能再年轻20岁,哪怕是10岁,我就如何如何。似乎现在老了,干什么都晚了。其实,人生路上的早与晚,只是时间排列顺序的先后而已。今天对于昨天,是晚了一天,可对于明天不又早了一天吗?如果不抓住今天,等到了明天再回头来埋怨今天,那只能留下遗憾了。
前不久读到一则小故事:某市开办英语学习班,来报名的全是年轻人,可有一天,来了一位老人,负责报名的女士问:“您是给孩子报名吧?”老人回答:“不是,给我自己。”女士很惊讶,周围的年轻人也愕然,甚至嗤笑。老人解释说:“儿子在英国讨了外国媳妇,每次回国探亲,听他俩说话,我都插不上嘴,只能在旁呆立。”女士又问:“那您今年高寿?”“68岁。”女士笑了:“您想听懂他们说话,最少要学两年,可那时,您都70岁了!”老人笑盈盈地反问:“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习,两年后就是66岁吗?”
时间过了两年,儿子和媳妇又回来探亲了。这一次,老人能开心地和儿媳交谈,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中国有句俗语,叫“大器晚成”。大器晚成者,古今中外并不鲜见。许多老年人在晚年创造了生命的辉煌,做出了年轻时不曾有的成绩。西班牙大画家毕加索,88岁时画了165幅画,平均两天一幅,90岁时还从事雕刻。孔子71岁作《春秋》,徐特立70多岁学马列。冯玉祥1946年去美国时,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仍以顽强的毅力学习英语,一年后,他用英语向美国人发表了讲演。
诚然,我们这些凡人不可能与名人比学识、比成就。但是,作为同一年龄段的老年人,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可贵精神。
人生路上,永远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