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山东省博兴县农村一个贫苦家庭,这里是革命老区。我的父亲是1939年入党的老党员,母亲虽是农家妇女,也深明大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将我的两个哥哥送入人民军队,大哥在淮海战役中光荣牺牲,二哥一直在革命队伍工作,我成了二老身边唯一的孩子。
自从大哥牺牲后,母亲嘴上虽不说,但可看出心中是想让我留在她身边的。为此,早在1950年就暗自张罗着给17岁的我说媳妇。我的妻子也是农村进步青年,1950年2月的一天,我俩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算起来至今已经半个世纪了。如今,回忆起自己革命的漫长历程,心中感慨多多。最使我难忘的是,1951年响应党和祖国召唤,投笔从戎抗美援朝的事。
1951年春,我考入山东省高青中学,当时博兴周围几县就这所省立中学,我深知农家孩子上学的艰辛,所以学习非常用功,成绩名列前茅。我暗下决心:一定珍惜难得的机会,好好学习,读完中学上大学,学好本领建设新中国。
1951年9月下旬的一天,下课后,校长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郑重地对我说:“接到上级通知,部队急需部分进步知识青年,叫我们中学抽调两名学生党员,先到山东军区学习一段时间机要工作,然后到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工作。时间紧、要求高,学校党组织认为你符合条件,决定让你和另一位同学去。”由于事情来得突然,我听后稍加思索。杨校长问我:“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吗?”其实,我并不是不愿意去,我生在革命老区的一个革命家庭,自小从长辈和周围环境中耳濡目染,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我迟疑是因为我在考虑如何过母亲这一“关”。我深知,如果走前回家去与父母告别,母亲也不会阻拦,但我却不忍心看她那对我疼爱的眼神和与我惜别的眼泪。母亲一哭,我就腿发软心打颤,既然听从党和祖国的召唤决心已定,而且是准备到抗美援朝第一线,又何必在离别时让母亲难过呢?至于新婚妻子,我当时已经顾不上那许多了。心想她也是共产党员,以后有机会时解释一下,就说当时“时间来不及”就行了。主意已定,正听到校长的问话,我当即表示:“没有困难,随时可以出发。不过我有一个请求,希望校长能够答应。”校长听了笑着说:“年纪轻轻的共产党员,怎么说话吞吞吐吐,有什么事尽管说。”于是我提出了直接去山东军区报到不回家的要求。校长听后大出意料,甚至认为我的这一想法有点不近人情,再三劝我:“时间来得及,还有3天才集中,你还是回家看看再走为好。“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如实相告。校长考虑再三,也只好答应了。就这样,我未与父母和妻子告别,响应祖国召唤,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革命队伍。
虽然由于当兵在外,父母先后去世我均未能回家,但我想到我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和人民贡献一份力量,便对50年前放弃学业、奔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前线的选择感到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