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情感
3  4  
PDF 版
· 夜渡杭州湾
· 难忘三万元
· 教中老年人如何选蜂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10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夜渡杭州湾
吴迪轩
  看到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程贯通的消息,我十分兴奋。这一特大喜讯,勾起我青年时期一段辛酸往事。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我父亲突患急病不治身亡。我们母子俩无经济收入,生活十分拮据。1942年我只有15岁,因缴不出学杂费而辍学在家。幸好,在上海谋业的舅父来信,要我赴沪学业。但当时正处于日寇侵占中华大地之际,上海、杭州相继沦陷,沿途岗哨林立、盗贼横行,很不安宁。后来听说钱江大桥被炸,火车不通,汽车停运,交通处于瘫痪状态。在这种困境下,偶然得到一个信息,可以通过海路到海宁,再乘汽车到上海。当时有一个带路人——俗称“包头”,我即刻上门求助,与其约定时间,付清旅费,回家作好启程的准备。

  那时,虽然各条陆路、水道都被日寇封锁,但“包头”他们就是利用了杭州湾钱塘江这条通道,往返于上海,犹如现在的偷渡,用小船迎送客人。有一天,接到“包头”来信,要我下午赶往10公里外的倪家路村,找一户船主家集合。待我赶到集合地,那里比我先到的有小孩、妇女、老人与年轻男女等三四十人,此时我心里放松了许多。晚饭前,船主向众人宣布:去海边必须待天黑,路上不能大声说话,因国民党军警担心壮丁外逃,必须避开他们的检查。待天黑,大家鸦雀无声,冒着毛毛细雨,迎着狂吼的西北风,踏着泥泞的小路,艰难地走向海边。

  海面上隐隐地能见到一座黑影,那就是把我们偷渡到对江去的帆船,它的动力是三道风蓬,又有很高的三支桅杆,人走下船仓,仓比人高出一个头,盖上仓板,看不见天,听不到声。大人小孩,男女老小挤在一起,待了个把小时,水涨了,船慢慢离岸,船身开始颤动。船行驶约莫一小时后,风大浪急,帆船颠簸得厉害,仓里开始有人支撑不住了,不停地呕吐,仓内一片狼籍。突然间,仓板掀开,船工向我们大声呼叫,对面发现一艘可疑船只似海盗,冲着我们驶来,大家要作好防备。话声未完,仓里一片怨声、骂声和叹息声,我当时也惊出一身冷汗,心想,真遇上海盗怎么办?在这茫茫大海中,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有听天由命了。身上带着百余元法币(国民党货币)是家里拼凑的,必须设法藏匿。于是,立时将货币卷成笔状,找到仓板洞,将其塞进,外面用烂泥封住。有一部分妇女老人,在求神念佛,祈求上苍保佑,满仓人忧心忡忡。大概这样过了半个多小时,船工又在甲板上大声呼喊,冲过来的船已经与我们擦肩而过,虚惊一场,大家放心。听了这个消息,全船人如释重负,愁容烟消云散。

  这样吵吵闹闹地过了一夜,大伙睡意全无。待到东方发白,旭日东升,虽未见到北岸的踪影,大家好像看到了生存的希望,灌满风力的帆篷,使帆船朝着北岸挺进。海里白浪滔滔,并听得船行的吼声,一直到下午四时左右,船才停靠在海边。因潮汛小,船靠不拢码头,就停在浅滩处,船上客人都卷起裤腿,脱去鞋袜,不管寒风冷水,个个精神抖擞地跑上岸去。待到上岸,才想起一夜未进食,立即向小卖部买吃食。

  填饱肚子后,在“包头”的指引下,进入一户农民家住宿,遍地铺着稻草,一只墙角,放一条既旧又脏的棉被,夜晚男女老少挤着,过上一晚。翌晨起身,随便吃了点心,背着行李,手拿“包头”发给的《良民证》与防疫卡,向黄泥公路旁的一间茅草房走去……那就是去上海的汽车站,门前站着两个伪军,搜查证件,“包头”赶忙上前,用钞票进行疏通,使我们顺利登车。上路后,行一段,停一回,沙石公路也是千孔百洞,摇摇摆摆。到上海时全车客人身上脸上都是泥灰,面目全非。

  这次出门,是我第一次横渡杭州湾,费时二天二夜,路上遭遇如闯鬼门关,总算留得一条小命。现在想来,还心有余悸。如今,等杭州湾跨海大桥竣工通车,我决计亲身去此世界第一长桥兴高采烈地游一回。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情感 00007 夜渡杭州湾 吴迪轩 2007-10-31 48256F6C00202568482573710019716E 2